聚焦屠呦呦获诺奖3
(2015-10-08 15:30:07)
标签:
屠呦呦诺贝尔奖 |
分类: 新闻聚焦 |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诺贝尔奖的由来及奖项
在我们很多人还在享受国庆假期之时,诺贝尔奖开奖周当地时间5日已拉开了大幕。只是,你是否了解诺贝尔奖背后的精彩故事——诺贝尔奖的奖项缘何而来?奖金发了114年为啥还没用完?获奖者把巨额奖金花在什么地方了?
诺贝尔奖的由来——一份差点被宣布无效的遗嘱。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命名的——诺贝尔生前立了一份遗嘱,遗嘱声明,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用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舆论一片谴责之声,诺贝尔也因为没把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而被贴上了“不爱国”的标签。甚至还有政客指责称,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最令人丧气的是,诺贝尔在遗嘱中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来评定物理学和化学奖金,而该院院长汉斯·福舍尔却主张把诺贝尔的财产捐赠给瑞典皇家科学院,福舍尔还拒绝参加研究评奖细则的会议。
此外,高明的瑞典律师们还对遗嘱“挑刺”,称遗嘱存在法律缺陷。因为遗嘱中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来负责保管,进而指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好在经过诺贝尔遗嘱执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国王终于在1898年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瑞典国会后来也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那边,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项“5+1”——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诺贝尔奖最初只有5个奖项,分别是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这是诺贝尔在其遗嘱里早就规划好的。遗嘱提到,他遗产的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给在这些领域有重大发现或贡献的人。
诺贝尔还提出,物理和化学奖金,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
诺贝尔曾说过,奖项评选时不看候选人国籍,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除了这五大奖项,瑞典中央银行又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形成了现在的“5+1”六大奖项。经济学奖作为后起之秀,也吸引了很多的关注。
诺贝尔奖项设立了100多年,总会有人关心为什么没有设立数学奖?史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是,诺贝尔忽视数学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限制,他当时根本无法预见数学后来会在推动科学发展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充满想象力的说法。有学者认为,诺贝尔不设数学奖与他本人爱情受挫有关,诺贝尔曾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后来他的女友和一位数学家私奔了,诺贝尔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一生未曾结婚。
诺奖发了114年奖,奖金咋还没用完?
最初诺贝尔的遗产只有3100万瑞郎,从1901年至今的114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那为什么还能有钱发奖金呢?——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发放,要归功于投资理财。
最初诺奖金额并不高,1901年首次颁奖,根据诺贝尔当初的遗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但此后奖金数额开始缩水,直到1991年,诺奖金额飚升至600万瑞郎。此后连年上升,到2001年已经上涨到1000万瑞郎,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虽然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投资不力,但总资产仍然高达28.6亿瑞郎,是设立之初的92倍。
3000多万瑞郎花了114年还没有用完,还增值92倍——为何诺贝尔奖金始终发不完?是因为投资理财,所以不但没花光,奖金数额反而不断上涨。诺奖完全是依靠投资理财的收入在继续执行着诺贝尔的遗嘱,理财专家的出色表现也延续了诺贝尔的梦想。
诺贝尔基金会的钱投资过国债,也投过房地产和股市。但是,理财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2011年,由于全球股票市场不振,诺贝尔基金会的股票投资就亏损了1900多万瑞郎。因此,诺奖每项奖金的金额也从1000万瑞郎降低到800万。
高级知识分子怎么花巨额奖金?——买房的挺多。
诺贝尔奖项的单项奖金已经高达800万瑞郎,相当于600多万人民币。面对这样一笔巨款,这些各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会怎么花呢?有报道称,根据过往经验,和平奖得主通常会把奖金捐给慈善机构;科学奖得主刚领奖后,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讲及会议,无暇考虑如何运用奖金;文学奖得主则通常不愿公开使用奖金的方法。另外,部分得奖者还会把奖金供科学研究之用或投资置业。
诺贝尔奖基金会执行长海肯斯滕曾表示,大部分得奖者不会用奖金大肆购物,并称他们运用奖金的方法,视乎其所属国家及个人经济状况而定。
不过,虽然获奖者看起来对金钱都有些视如粪土,但是还是又不少获奖者把钱用到“人间烟火”上。1993年的医学奖得主夏普就花钱买了栋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2001年的物理奖得主克特勒也买了房子。2014年,中国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拿着约7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北京北五环外买了一套房。
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数度擦肩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100多年,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的近70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7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和钱永健。但在屠呦呦之前,至今没有一位中国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实际上,中国科学家曾经有多项科研成果达到诺贝尔奖级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均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33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存在着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中微子的假设,但这一假设长期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
1941年,王淦昌设想用轻原子K俘获的方法来验证中微子的存在。但是,当时浙江大学因抗战内迁至贵州湄潭,条件拮据,王淦昌无法进行这个实验。不得已,他把自己的设想写成论文,在1942年1月发表于《物理学评论》上。
半年后,美国科学家阿伦根据王淦昌的方案,用实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因此,这一实验又被称为“王淦昌─阿伦实验”。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和科万用强大的核反应堆作实验,终于精确地获得了中微子存在的确凿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在1995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的另一项重大物理学发现是1959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获得的。当时,王淦昌领导一个以中国物理学家为骨干的研究小组,从四万张照片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带负电的超子——“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超子的发现,是自杜布纳研究所建立以来最重大的发现,填补了粒子─反粒子表上的一个重要空白,也使关于任何粒子都存在其反粒子的理论假设得到了实验证明。
可惜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王淦昌再次失去了冲击诺贝尔奖的机会。
1965年9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这个“世界第一”的科学成就,受到世界科学界的重视,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报道了这一成果。
1966年底,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堤色勒斯访问中国,对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当时正处于“文革”中,中国拒绝了堤色勒斯推荐科学家角逐诺贝尔奖的邀请。
“文革”后期,杨振宁访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时,建议向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推荐这一成就。可为了平衡,我们推荐了4个人,而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则明确规定每个单项奖的获得者不能超过3人,中国科学家失去了竞争诺贝尔奖的机会。
直到1993年,他才最终完成了“积分球红移漫反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实验,可是已比国外同行晚了十几个月。结果,眼睁睁看着朱棣文等三位科学家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