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古村寻踪】平阴贤子峪村

标签:
齐鲁古村 |
分类: 户外游影 |
平阴贤子峪村又名函山峪、岱西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城东南5公里处,今为平阴镇东蛮子村一个自然村。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林木茂盛,浓荫蔽日,古木、泉水众多,清新幽静,《平阴县志》有“曲涧潺潺,古木蓊蔚”的记载。
据载,明朝年间,贡生张宗旭因厌倦官场黑暗,又赶上战争、瘟疫,便携家眷来此隐居,并创办函山书院,培养了很多文人贤士,得名“贤子峪”。又因地处泰山以西,周围小山多是泰山余脉,因此书院因此又名岱西书院,村又名岱西村。明代中期,贤子峪发展到鼎盛时期。
贤子峪是目前我国北方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古村落,现村内三泉庵、观音堂、伏魔殿、民居等一应俱全,能基本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在济南平阴县城东南方向5公里处的山坳里,有一明清古村名曰“贤子峪”,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此地三面环山,只有西向一个出口,因其周围之山像一“函”字,故名“函山峪”,又因地处泰山以西,周围众山多为泰山余脉,又名“岱西村”。
山中曲径通幽,流水潺潺,花木茂密,浓荫蔽日,置身于此,恍若步入人间仙境。更有历代文人墨客聚集,洒下点点诗韵墨香。如今,历经兴衰的古村走过百年沧桑,在与时代的摩擦中寻求涅槃新生。
从济荷高速平阴出口向南,驱车直行不过5分钟,就已到达贤子峪脚下。沿蜿蜒山路徒步东行,渐渐走入了山峪的怀抱,贤子峪就隐藏在这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一入村口,郁郁葱葱的古树枝叶顿时遮挡了艳阳,洒下片片阴凉。抬眼望去,山上古木多而繁茂,座座石屋层层叠叠,掩映在古木光影中。无怪乎《平阴县志》对此地有“曲涧潺潺,古木蓊蔚”的记载。
前行数十米,一大一小两个相邻的泉池映入眼帘,泉池各有丈余深,水从东南侧的石缝中涌出,汇聚成池。泉池一侧有一方石碑,上书“抱珠泉”。据村里老人介绍,四百多年来,世世代代的贤子峪人都是以此泉的水为饮用水,正是抱珠泉的水孕育了贤子峪四百年的历史。不仅如此,每当雨季来临,泉水丰满涌出,溢入山沟,沿山峪西流,汇入平阴锦水河,也为整个县城提供了补给水源。
在“抱珠泉”这个名字之前,当地人都称这两个泉池为“井泉”。关于“抱珠泉”名号的由来,还有一个颇具诗意的传说。据称,曾有一文人,入夜闲来无事,看月色正好,遂心生夜游函山山峪之意,漫步走到此泉处,他发现,在月光照耀下,在群山怀抱之中,这两个一大一小的泉池子,就像两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镶嵌在山中,煞是好看,于是灵感忽来,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抱珠泉”三个字。这个名字也得以沿用至今。
绕过“抱珠泉”,拐入一座石砌的古宅院落中,一棵十几米高的皂角树生机勃勃。此树枝干虬曲苍劲,黢黑的表皮上缠满了岁月的皱纹,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皂角是最原始的洗涤用品,早年的人们都用它来洗衣去污,因此需求量很大。但是,眼前这棵老皂角树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洗礼,早已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以至于村民向来只在树下捡拾风吹掉落的皂角,从来不敢爬上树去采摘,生怕一不小心惹怒“树神”,降下什么祸端。而每逢年节,村民也会前来祭拜这棵见证小村风风雨雨的“树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出古宅转身向南,抬眼望去,一座刻有“桃花流水”的四字石碑进入视野。村里老人说,因过去这片山坡上,漫山遍野都种着桃树,每年春暖时节,桃花怒放,就会映红山峪。大雨过后,山上泉水丰足,汩汩清流顺崖而下,一阵春风吹来,桃花瓣随风洒下,落在水流上,顺着石崖蜿蜒流下,形成了一幅唯美的桃花流水图,故此景被称作“桃花流水”。随着岁月变迁,成片的桃树林如今已经消逝,但经山泉冲刷了千百年的崖石依然如初,践行着每一个雨季与泉水的约定,汇聚成“清泉石上流”的极致美景。葱郁的古木在日月更迭中走过一年又一年,潺潺的流水在斗转星移中流过了无数个昨天,终于,在明朝的某个时间,这片自然生成的世外桃源渐渐聚汇了人烟,开始融进人文气息。
据史料记载,贤子峪于明代繁荣成村。明正德初年(1506年),茌平县人安德常到此处游览,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原生态山峪。他感叹此地风景秀丽,于是在此地开山凿石,填沟渠,筑堂基,在石匠孙忠辇、施主赵富的仗义相助下,耗时一十五载,创建寺庙观音堂,让这个位于山坳里的人间仙境逐渐被外人知晓。
至嘉靖庚子年(1540年),因继之乏人,其所建庙宇逐渐颓败。而后,一名70岁的道人德宽云游至此,不忍此美景荒废,于是主持重修寺庙,并在观音堂周边种下了数百株桃树,为山景添彩。十年之后,德宽又在观音堂不远处建起一座关公庙。在此后四十八年间,众多僧道相继前来做住持,一时间庙宇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但随着年数愈久,此庙最终崩损。万历戊戌年(1598年),平阴知县徐州牧又主持重修寺庙,并添置门楼、修建钟鼓。
一直到明朝末年,贤子峪迎来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县令张承宠之子张宗旭。
张宗旭早年考取贡生,步入仕途,但他深感官场黑暗,又逢当时战乱盛行,瘟疫肆虐,于是心生隐居之意。偶然间游逛函山山峪,他发觉此地幽雅静谧,山清水秀,景色醉人,又三面环山,地理位置极佳,非常适宜隐居,于是携家眷来到此处山峪定居,创建一书院,取名为“函山书院”,并在书院旁边建起一座小别墅,从此过起吟诗奏章悠然自得的日子。其后人扎根于此,开枝散叶,建房屋,搭炉灶,开田地,种庄稼,逐渐形成了村落。随着时间愈久,人丁愈兴旺,村子愈庞大,函山村开始走向繁盛。
与此同时,张宗旭一手创建的函山书院在其引导打理下,逐渐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文人学子聚集。繁荣期间,书院培养出一大批文人贤士,桃李满园。据记载,平阴著名的“明代八进士”中,就有何海宴等五位先贤曾经在函山书院中读过书。也正是因为函山书院越来越高的名望,这座风景秀丽的函山峪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贤子峪,取众多贤士出于此之意。
在古代传统中,人丁兴旺的村落总是少不了佛龛香火,贤子峪亦是如此。作为贤子峪的坐标式建筑——明代早年间几经修缮的观音堂,历经了四百年风吹雨打,现如今仍屹立在山峪半山腰处。现存观音堂坐北朝南,东西总共有三间,平顶硬山,庵前有抱厦,四周有女墙,前有八棱石柱两根,上有平面磨光浅浮雕刻花卉图案,覆莲坐柱基上,格窗木门。上七级台阶进殿,殿内有观音等塑像及壁画。观音堂内有明正德、嘉靖年间创建、重修观音堂建筑的石碑四通,记述建庵及佛家诸事。其中有《重修观音堂记》的碑文,描绘了那个年代此处的景象。“视山之美而茹,摘木之鲜而食。坐石临流,逍遥徜徉……”“椒杨成列,佳水向莹,生香不断,玉树连云,向阳而垂,甘露遥峰,倚空映日……”
观音堂东侧有一庙宇名为伏魔殿,为长宽各四米的正方形石结构建筑,攒尖叠石顶,朝西的门楣上有篆书斜刀阴刻伏魔殿三字,殿内顶端有涡旋雕刻图案。据说,这种结构的石屋,在全国已十分罕见,它可以与济南的四门塔相比肩。与观音堂相对的峪南山腰处,还有一处送子观音堂,坐南朝北,木石结构,正六边形平顶建筑,门上有阴刻“白云阁”三字。堂前有石质影壁,影壁下方嵌一半截石碑。繁盛时期,贤子峪中各个庙宇前来上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烟雾缭绕在青山绿水间,更为整个山峪平添丝丝仙气。
佛光仙气环绕的贤子峪同样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他们聚会于此地,或在徐徐清风中吟诗作对赏桃花,或在朗朗明月下对酒当歌侃人生。
明崇祯五年(1632年),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杜三策路过此地,望见山峪世外桃源美景,看到村内一派安详和乐生活,遂作《函山书院记》:“一切佃户园丁,或若冠,或芒履,或敲棋于树下,或倚仗于田间,或庞眉之叟而弄鸡雏,或方髫之童而伏牛背,更放子瞻种桃法,以泥丸核桃遍山撒之,树成花飞,红雨满天。”赞咏村子里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发出了“如入栗里,如泛竹溪,如问武陵之事,而涉崆峒之墟也”的感叹。村落先人张宗旭同样留下“窈窕寻南涧,溪行石径斜。傍岩无杂树,夹岸尽桃花”等醉人诗篇,描摹峪间美景。
走过一间间老房,轻抚一块块石墙,目光透过岁月的长河,我们仿佛看到,在那最繁华的时光里,庙宇中梵音阵阵,香烟缭绕,一群群善男信女在佛前虔诚祈祷。而不远处的函山书院窗明几净,阳光穿过遮挡的枝叶洒在书册上,数名垂髫少年正摇头晃脑,书声琅琅。
悠悠岁月如长河静静流淌,时光年轮划过了一圈又一圈。四百年来,居住在函山山峪中的张氏后人们一直过着诗意般悠然自得的半隐居生活,渡过了朝代更迭的难关,扛过了战争炮火的摧残,破损的石屋、斑驳的墙壁记录了那一段段历史的沧桑。
在战乱时期,贤子峪三面环山的天然屏障给了这座小村庇佑,远离尘世喧嚣,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成了抵御外敌得天独厚的武器。有传言称,抗日战争时期,县城各个村庄都遭受了日本鬼子的掠夺,唯有贤子峪隐藏在深山之中,成功逃过鬼子的扫荡。
转眼间到了和平年代,山峪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渐渐起了波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贤子峪三面环山,远离主县城的自然优势开始逐渐变为劣势,山外美妙的花花世界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新一辈贤子峪村民走出大山,去城市奋斗打拼,安家落户。山中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加之城镇生活条件优越,物质充足,使得村子里的老一辈们也不愿久住,纷纷搬离了故居,或随子女住进城市,或搬迁入山外新村,古老的村庄人烟渐失,因落寞而更显静谧。
现年63岁的张吉才老人是固守村子为数不多的村民之一,对于山峪里的每一处景,每一座房,他都能讲出一段历史。从小在山峪里长大的他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外出谋生的洪流走出了村子,在外漂泊了大半辈子,时间越久他越发思念生活在山峪里的孩提时光。从县城退休之后,不顾儿子的挽留,他打好行囊重回故乡,从此担当起了古村的守护者。几年前,他发现有人觊觎古老村落里存留的石碑石刻,频频“光顾”村子妄图偷窃后,几乎每天,他都要上山转转;为了防止有人开车上山挖石,他特意在山峪西向进出口垒起了石墙限制车辆通行。
除了保护古村里的文物遗迹,萦绕在张吉才心头的还有另一件大事,那就是怎样能够让落寞的古村重获新生,让这座拥有四百年历史的小村庄走进大众的视野。在维护村庄历史旧貌的同时,他希望家乡能够以它独特的方式换得新颜。
为让贤子峪古村恢复生机与活力,更好地生存下去,近年来,贤子峪所属榆山街道办事处对古村落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将贤子峪列入“乡村记忆工程”,编制古村落保护方案,实施原生态保护。自2000年之后,很多导演和剧组看上了村子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故事,来到这个保存完整的明代小村采风,拍摄了一部部影视作品。剧组的到来不仅使村内的老房子得到修缮,同时,以影视宣传为契机,小村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观光。对于这座背负太多历史故事的古村来说,这将是它生命中一次脱胎换骨的涅槃。(2015-05-20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