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势力的代表---东晋琅琊王氏
从汉至西晋末年的500多年中,琅玡王氏不断吸收力量,并且成为最强大的士族豪强力量之一。这期间,王祥(24孝中的“卧病求鲤”的主角)、王览都位居宰相。而王览正是东晋名相王导的亲祖父。
在南京登上顶峰
永嘉之乱后,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集团辅佐琅玡王司马睿,王导的堂兄弟、王羲之的亲生父亲王旷认为:当时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把首都定在南京,实施战略转移,而此前,王导、王旷已经南下“开辟”了根据地。
公元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整个中原地区的北方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琅玡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室,史称东晋。
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和艰苦经营,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王氏的权重,还有这样一些事例说明:
《世说新语》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晋元帝会见臣下的时候,宰相王导来了,晋元帝甚至让王导与他一起坐龙椅,两人争执了很久。而晋成帝给王导手诏,用的都是“惶恐言”、“顿首”、“敬白”之类的敬语。
《笑林广记》中记载,东晋初,国库空虚,库中只有练布数千端,于是王导就做了一套宽大的布衣服穿,结果不日朝中和建康城的士人纷纷效仿。库中练布以“一端一金”的价格很快卖了出去。
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从南京走出去的琅玡王氏
琅玡王氏不仅仅是在东晋一朝风光,在整个六朝时期甚至至唐宋时期都对国家政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甚至有“不以王氏为皇后,便以王氏为宰相”的普遍现象。
在南朝四代中,为了避免重现“王与马共天下”,各朝代统治者采取了与王氏联姻的措施,于是,短短170年间,分别有了刘宋时期的孝武文穆王皇后、明帝明恭王皇后、萧齐时期的文安王皇后、海陵王王妃、和帝王皇后、梁朝有简文王皇后、敬帝王皇后、陈朝的有废帝王皇后,前前后后共8位“王姓皇后”。
《二十四史》中明确记载的姓琅玡王氏的皇后,共有36个,琅玡王氏驸马则有35个。
而琅玡王氏做宰相或者级别相当的高官者,在《二十四史》有确切记载的有186人。
仅在唐代,名相就有王方庆,王同皎(又是驸马)、王搏等,最出名的是王方庆,武则天就是从他手上获得了王羲之的手迹;还有同名的,叫做王溥的宰相居然有两个。
至宋代,王氏宰相更多,除了王安石,王旦(寇准是其门生)等,王淮,王火仑也是名宰相……至于明代,更厉害,开国功臣中就有王姓豪族,后来出了王鏊、王锡爵、王铎等不少名相;即便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元代也有王毅、王文统等两个名相,清代也有七八个能做到军机大臣级别的官员如王永吉、王熙、王文韶等。
值得一说的是,上述王姓家族,都是属于琅玡王氏一支。南京的一位学者已经有确凿的证据提供这些证明。
怎么看待“琅玡王氏”独特的“居高不下”的现象?其实,只要把琅玡王氏的发展史和中国封建历史对照就可以了解。
琅玡王氏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一、崛起时期,地点是在北方的山东,从秦汉到西晋的约500多年间;二、巅峰时期,地点在江南的南京,从东晋至隋唐,也约500多年时间;三、唐以后的沉淀时期,地点则同时布于江南江北。而这个节奏,正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改变有着密切关系的。
汉以来,正是豪强地主阶层——门阀士族的发展时期,琅玡王氏得以强大;而自东晋至隋唐,琅玡王氏则伴随着门阀士族制度逐渐由高峰到消亡;但是到了科考制度完全取代门阀制度之后的宋代,“琅玡王氏”又逐渐适应了“政治规则”,从而重新回到了主流政坛,虽然今非昔比,但是由于历代以来琅玡王氏的经济基础和世代教育习惯从来未曾动摇过。
王敦起兵反晋(322年)
王敦(266-324)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末年,任扬州刺史、都督征付诸军事。后以镇压杜弢起义,升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的军事,握重兵驻扎在武昌。西晋灭亡,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为大将军、荆州牧。
由于司马睿抑制王敦的势力,王敦于公元322年2月16日(晋元帝永昌元年正月十四日)写了一道表文,指责刘隗是“佞邪谗贼”,宣布“吾欲除君测之恶”,在武昌起兵反晋。不久将建康围困,且袭击石头城。晋元帝司马睿见势不妙,便让刘隗等领精兵,速离建康,各奔前程。
同时,东晋的开国元勋工导也反对其堂兄这样公开夺取朝廷大权,劝告王敦退兵。
王敦也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年5月退回武昌。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晋怀帝的时候,他被派到江南去镇守。他带去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把他看作知心朋友。
司马睿刚到建康的时候,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也不来拜见他。为了这个,司马睿心里不踏实,要王导想个办法。
王导有个堂哥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很有点势力。王导把王敦请到建康,两个一商量,想出一个主意来。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是禊(音xì)节,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
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
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高兴地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
打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就站稳了脚跟。
北方发生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来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王导的意见,前前后后吸收了一百零六个人,在王府里做官。
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巩固了地位,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
“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这就是晋元帝。在这以后,晋朝的国都在建康。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西晋)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王谢古居
晋元帝登基的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
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
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因为在封建时代,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的事的。王导忙不迭推辞,他说:“这怎么行。如果太阳跟普通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怎么能得到阳光的照耀呢?” 王导这一番吹捧,使晋元帝十分高兴。晋元帝也不再勉强。但是他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王敦掌握军权,自以为了不起,把晋元帝不放在眼里。晋元帝也看出了王敦的骄横,另外重用了大巨刘隗和刁协,对王氏兄弟渐渐疏远起来。这样,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内部就出现了裂痕。
摘自《上下五千年》(文源:华夏王氏探源http://www.nfwang.org/dispbbs.asp?boardid=3&id=269&page=0&move=nex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