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国安球迷文化

(2014-06-04 23:03:22)
标签:

国安

体育

分类: 体育记评
探访国安球迷文化(上)——
上座率记录球市成长

    足球职业化20年,北京国安是少有的一直在坚守的俱乐部,而工体国安球迷也给这支球队打下深深的印记。近日,记者探访国安球迷群体,探究国安球迷成长、壮大的轨迹,并试图探寻:今天我们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球迷?

    在工人体育场(简称工体)--北京城“最大也是最后的四合院”里,国安球迷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切身感受到数万人喊出一座城市、一支球队的名字会是何等震人心魄。
    国安球迷对球队的支持近乎疯狂,也由此成为中超联赛球迷中最受关注,也最受争议的群体。他们将最炽热真挚的爱奉献给主队和北京这座城市,也将嘘声甚至谩骂送给客队和裁判。爱与恨如此鲜明对立,对与错彼此纠缠不清,但不管怎样,这浓烈而单纯的情感,只属于工体,只属于国安球迷。

    年轻与个性是球迷的标签
    工人体育场7看台,北京球迷协会会长王文和他的老朋友们站在最靠上的一排座椅前,默默地注视着比赛的进程。在他身前不远处,上千名年轻球迷正在有节奏的鼓点带动下又唱又跳,格外卖力。这一天是2014年5月26日,北京国安队和广州恒大队为联赛榜首展开“直接对话”,工体涌进了5.2万余名球迷,创下了中超联赛2014赛季观赛人数的新高。
    已经年过五旬的王文从上小学时就开始看球,有了职业联赛之后,几乎没有错过一场北京国安队的主场比赛,在他看来,20年的时间,看台上的景象已是沧海桑田。“以前看球,球迷大都是以聊球侃球为主,坐在台上,点根儿烟,对球员的表现品头论足。现在,球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愿意表现自我。看球更像是一种展示,球迷的参与性也更强。”
    国安球迷的人数难以精确计数,200万人应该只是个保守的估计。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现在的球迷毫不掩饰自己对球队的支持与喜爱--绿色的球衣和围巾一次次将工体浸染,身穿国安运动衣成为一种时尚,贴着国安车贴的汽车用喇叭按出助威的节奏……庞大的国安球迷群体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现如今,工体已经有了绿色狂飙、御林军、兄弟连、绿翼京师等6个球迷组织,人数达到3000人,活跃在6、7、20、21、24看台。这些球迷组织受辖于北京球迷协会,他们有整齐的着装、统一的口号、热心的骨干,带动着球场的氛围。绿色狂飙球迷组织的成员张一川说:“我们和绿色旗帜球迷组织在开场时的互动,已经感染影响了整个东看台,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上座率和套票记录球市成长
    现在的工体,已经是场均4万人的黄金球市,但在2001年北京国安队成绩不佳时,也曾出现过只有300名球迷到场的冷清场面。北京球迷协会副会长张忠回忆说:“当时为了给工体增加人气,不得不去高校求助,找大学生填补看台。”也正是在同一年,张忠为北京国安球迷拉拉队起了个名字--绿色狂飙,这个名字被广大球迷所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21世纪初,上海申花的球迷组织“蓝魔”在成立后风光一时,引领着球迷的风潮。而在当时,国安队正处于成绩平平、球市迅速滑落的尴尬局面。为了挽救球市,国安俱乐部采取低价策略,球迷花50块钱就能看一年的主场比赛,还赠送BP机。结果,共有1.3万多人注册入会,创下历年纪录。在此之前,球迷入会要交50块钱的会费并花260块钱购买全年套票。
    人气有了,但如何让球迷有组织地动起来,还是让人犯了难。张忠说:“球迷一开始都很难为情,不敢站起来给球队加油助威,我们就在比赛前挨个动员。为了让球迷组织看起来整齐划一,我们去找俱乐部借球衣当观赛服,看完比赛,洗干净再还回去。”就这样,北京国安的球迷组织逐步发展起来。2014赛季,套票的申请人数就高达40041人,最终只有22089人中签。
    2009年国安夺冠更成为主场文化丰富发展的一个契机。球迷骨干谢童说:“以前举围巾的人稀稀拉拉,没什么效果,2009年之后,围巾几乎成为球迷必备的'武器','围巾墙'也成为工体一个标志性的符号。”2014年亚冠联赛对阵广岛三箭队之前,一个建议在开场时打开手机闪光灯的帖子在国安贴吧里出现,工体“围巾墙”自此有了“繁星升级版”。
    置身于这样的主场,让国安队的球员感到战斗力倍增。北京国安球员、新晋国脚张呈栋说:“工体的氛围和我在欧洲踢球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的球迷是最棒的。”高洪波在带领上海上港队造访工体时曾经表示,这里的气氛让主队的战斗力至少提升30%。张呈栋则表示:“远远不止。”
    媒体人梁言认为:“现在的国安主场现象已经不能简单用足球助威概括衡量,他们将城市、球队作为一种信仰加以坚持。他们的态度很真诚,表现很震撼,即便球队的成绩不好也会始终追随。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沁人心脾。”(来源: 2014-06-03人民日报)


探访北京国安球迷文化(下)——
  京骂究竟杀伤了谁

  北京国安队的球迷基础来自于历史传承和城市归属感,球迷的支持造就了工体的火爆,但火爆的球市更需要球迷、俱乐部等各方珍惜和呵护,形成文明、健康的球迷文化。

  在中超赛场,工人体育场(简称工体)常年保持着4万人左右的上座率,球迷风雨无阻的加油助威,球队胜多负少的主场战绩,使得工体成为联赛闻名的“魔鬼主场”。然而,在高上座率、主场佳绩的背后,“京骂”等一些球迷不理性行为也使得国安工体主场饱受诟病。

  传承与归属感造就“魔鬼主场”
  北京国安队在本赛季签下了新的胸前广告,价值超过1亿元,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一名国安球迷促成了这次合作。
  著名体育社会学者金汕说:“北京国安俱乐部的这种传承是很多俱乐部不具备的,很多小时候看国安比赛的球迷已经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骨干和栋梁。很多年轻球迷则是继承了父辈的基因,选择继续支持这支球队。”
  中国足球职业化20余年,在北京国安这家俱乐部一直坚守的同时,北京这座城市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在长在这座城里的人们发现,北京已经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与多元化,胡同与四合院也在被高楼大厦取代,老北京已经被冲淡了味道。对于北京人而言,工体,正好可以安放自己的这一份乡愁。
  金汕说:“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而言,几万人聚在一起的经历实在太刺激了。他们共同的符号是热爱北京这座城市,应该说,是在北京的旗帜下把他们聚拢起来,打造出中超联赛首屈一指的‘魔鬼主场’。”
  欧迅体育副总裁姚震彦也十分认同工体是“四合院”的说法,“球迷在这里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就像过去邻里的感觉”。姚震彦认为,国安队拥有这样的球市,应该倍加珍惜。
  国安俱乐部名誉董事长罗宁说过:“我们20多年来谁也不欠,就欠球迷的。”俱乐部近几年也加强了与球迷的交流、互动,每年的公益活动可以达到十几次,“第二现场”观赛活动、“国安球迷家庭主场体验日”、“工体开放日”等活动也在努力拉近与球迷的距离。不过,球迷认为俱乐部还能做得更好,北京球迷协会会长王文说:“俱乐部应该与球迷融为一体。俱乐部要给球迷实惠,把球迷的位置和利益放得更高。”北京球迷协会副会长张忠则认为:“现在俱乐部的球迷工作还是有些被动,常常被球迷的热情推着走,而不是主动出击。”
  姚震彦说:“俱乐部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究竟为谁打比赛。球迷是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球迷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远远高于俱乐部对于成绩和金钱的追求。特别是在当前中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关键时刻,球迷的归属感和黏性对于俱乐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建设球场文明需要时间积淀
  在工体,你很难听到现场介绍客队换人和进球的信息,这并非是赛事组织方的缺失,而是刺耳的骂声不得不让球迷本应享有的服务“打折”。
  喜爱足球的王先生很愿意带着儿子到工体感受一下运动的魅力,但球场中的骂声,让他产生了犹豫,“(骂声)对孩子的影响不好,每次只能对他多一些告诫,脏话不能学”。尽管孩子已经喜欢上了到现场看球,但王先生还是控制着孩子看球的次数,“一年也就看五六场吧,尽量不选特别较劲的比赛”。因为“京骂”等因素,工体在之前一段时间里很难见到小孩儿。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表示:“俱乐部有开辟无烟看台的想法,但因为一些客观条件还无法立即实施。如果我们失去了这部分球迷,从长远看,俱乐部是受损失的。”
  事实证明,用“堵”的方式治理“京骂”并不可行,工体以前用过刺耳的高音喇叭压制骂声,却适得其反。近两年,倒是随着工体的口号和歌声越来越多,骂声有减弱的趋势。王文表示:“对于球迷组织,我们强调必须杜绝‘京骂’。他们不骂,工体散座的‘京骂’就成不了气候。这就是球迷组织的力量。”媒体人梁言说:“在比赛踢得胶着或出现争议判罚的时候,全世界各地的球迷都有豪放粗糙的一面,球迷都有表达,也需要情绪的宣泄,但如果能换一种文明的方式,何乐而不为?”
  无论是球迷组织还是俱乐部,都认为“京骂”问题得到根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王文说:“七八年前,我们号召文明观赛,人走场净,但根本实现不了,球场里全是报纸和杂物。但现在,比赛结束后球场里很少有垃圾。七八年前不可思议的事情,如今成了现实。”球迷李道然说:“我感觉工体的骂声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些场次甚至听不到。我相信‘京骂’也会像激光笔一样,最终在工体里绝迹。”
  金汕说:“球场‘京骂’,或许永不会终结。在任何国家,赛场暴力都难以根除,甚至是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但相信北京球迷文化进化史上,‘京骂’会渐渐变为少数人的乐趣乃至消失。”(《人民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待人以礼
后一篇:云和梯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