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运会启示录(上)
(2013-09-17 22:27:00)
标签:
全运会体育 |
分类: 体育记评 |
十二运会启示录(上)·办赛改革站上新起点
节俭办赛仅仅是个开始
节俭办赛,是十二运会的一大亮点。
开、闭幕式的预算被大幅压缩,让十二运会的节俭标签直观而清晰。
改变不止“一头一尾”:项目设置、参赛规模、成绩发布的改革和调整,让人们感到节俭办赛之风扑面而来;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减少新建场馆、合理规划临建设施,让节俭办赛理念有了强力支撑;压缩参赛队伍、精减组委会工作人员,则让“瘦身”成为节俭办赛的鲜明特色。
如果说宏观规划层面的节俭已足以打动人心,那细微之处的节俭则更让人动容:十二运会击剑馆里,志愿者收集喝剩下的“半瓶矿泉水”集中到水桶里,作为拖地、擦桌椅的循环用水;十二运会举重场中,志愿者使用的一次性纸杯都写上了名字,每人一天只用一个……
辽宁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体现节俭办赛的理念,半瓶矿泉水、一个纸杯同样可以做到。
但是,作为一项规模、设项与奥运会完全接轨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真正将节俭办赛的理念合理落实到办赛的各个环节,显然仅靠一届全运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比如,全运会的主新闻中心规模不小、硬件不错,但不和任何场馆毗邻,也不承担媒体班车枢纽的作用,从而使主新闻中心的作用大打折扣;比如,在全运会马术赛场,一匹赛马的价格动辄可以达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内蒙古队一匹名叫“库布奇”的赛马身价更是高达500万元,但与高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马术项目的水平根本无法在奥运赛场有所作为。
十二运会首席技术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说:“要从源头节俭。我们已经过了要靠体育扬国威、树立国际地位的时代。因此,全运会设项完全不必和奥运会完全接轨,可以有所减少,不考虑成本就发展项目是不合理的。”
共享全运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民健身,共享全运”,这是十二运会叫得最响的一句口号。
为了实现全民共享全运的目标,辽宁人也的确费了很多心思倾力打造一届“接地气”的全运会。辽宁人的努力换来掌声无数是不争的事实,但全运会的社会影响力每况愈下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1959年算起,全运会已走过54年风雨。最初的几届全运会,“凝聚民心、展现成就”成为赛会的最主要任务。基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运会受到热捧自然毫无异议。
从第五届全运会开始,随着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全运会开始承担“奥运练兵场”的功能。自此,全运会的确培养出不少竞技体育人才,却也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远离全运会。或许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十一运会开始,全运会又开始了回归群众、回归体育的尝试。
从观众主动观赛,到观众远离赛场,再到邀请观众观赛,全运会与观众的分分合合,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了全运会的“兴衰史”。
其实,将“全民”的概念引入全运会,并不始于十二运会。早在4年前,在山东举办的十一运会就已经提出了“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主题口号。而根据官方公布的票务销售情况,近两届全运会的观众人数也是屡创新高、成绩喜人。仅从数字上看,全运会仿佛真的已经回归了民众,成为了全民的运动会。但走进赛场,却不难发现,不少看台依旧空空如也。
在十二运会羽毛球、射箭、举重、摔跤、跆拳道等项目的现场,填补看台空白的观众多属各代表团成员及学校组织的学生。即使像游泳、田径等有明星出场的基础大项,真正买票上看台的观众也是屈指可数。而孙杨比赛时500元的高票价,也让不少仅存的有意购买门票的观众望而却步。
没兴趣、票价高,都是人们选择不去现场观赛的原因。但更多时候,挡在观众和赛场之间的“障碍”,是安保。本届全运会的安保工作堪称“史上最严”,在主赛场外,不仅观众的包全部都要被翻开仔细查验,记者甚至不得带笔入场。而在本溪进行的自行车比赛,每隔50米就部署一名安保人员。部分比赛由于考虑到安保因素,甚至不对外售票或是压缩了门票的数量。如此高规格的安保,虽然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却也拉开了观众与比赛的距离。
运动会的主体就是运动员和观众,一个号称国内最具声势的综合性体育盛会如何拉近自身与观众的距离,全运会必须给出答案。
东道主第一的“定律”早该打破
东道主位列金牌榜第二位,这是十二运会落幕前最后一个耐人寻味的新闻。
辽宁代表团此举,打破了全运会自1997年八运会以来东道主占据金牌榜榜首的“定律”。这固然是一个“冷门”,但如果以后全运会的东道主不再为不择手段谋求“第一”而苦恼,却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进步。
在十二运会赛场,尽管也出现了北京橄榄球队消极比赛,蒋文文、蒋婷婷姐妹质疑花样游泳结果等负面事件,但整体上还是维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赛事一直在较为平稳的态势下举行。多个具备争夺奖牌榜前三名实力的代表团表示,并未遇到来自东道主的阻力。
此前历届全运会,东道主都会享受一些联合培养、比赛规则制定等方面“优惠政策”。但国家体育总局在十二运会前改变了相关政策,大大限制了联合培养运动员的人数。这条规则一经改变,辽宁与西部省份联合培养的人数由80多人一下降到了40人。甚至在竞走等项目上,东道主选手还因规则“吃了亏”。
从东道主的“遭遇”,看得出曾经根深蒂固的“唯金牌论”的松动,这是中国体育在新时期做出的大胆纠偏。在十二运会上,辽宁代表团对于金牌榜榜首的位置不再刻意追求,无意中也给以后的东道主卸下了“重担”。
数据表明,在十二运会近3500场次比赛中,仲裁委员会共收到32例申诉,仅占所有场次的0.9%。这也再次证明,只要东道主不再处心积虑地实施“盘外招”,全运赛场拼搏、向上、遵规守纪的文明氛围的形成也就少了最大的阻力。
体育原本就应该是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代名词,全运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在杜绝假丑恶、倡导真善美方面做出成效、做好表率。如果在公平竞争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出问题,有着54年发展史的全运会何以自救、又谈何传播体坛正能量呢?(《人民日报》2013年09月17日)
大昭评论:全运会设项改革很重要
全运会因对裁判员判罚生疑而几度出现争执,直弄到体育精神和道德层面去讨论是与非。然而,从观众反应和媒体报道中都难见说清原委。一群人围着那只橄榄球挤来挤去,谁犯规了,该怎样判罚?同样是身子全在水下,只露两腿在水面上,谁比划得更好,该怎样打分?和者盖寡,个中奥妙哪里是很少看更不曾玩过的“外人”所能领悟?
全运会尚在辽沈激战之时,国际特级大师侯逸凡正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泰州向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发起挑战。随后,丁俊晖在上海揿下斯诺克大师赛启动按钮,那里有戴维斯、希金斯等绝对“大腕”领着“草根”球手进行业余比赛,当地电视台现场直播。以人气而论,全运会上至少有三五个项目似应让位,因为即便是金牌得主也比不上小侯和小丁们受关注程度更高。
喜闻乐见是一种传统文化特征。诚然,国际象棋和斯诺克本不是中国体育固有强项,但培养兴趣需要赛事常态化,没有以逐步了解为基础的发展过程,靠4年才有一次的全运会是无法担此重任的。改革要牵动设项,否则,自娱自乐惯了,参与和共享仍是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