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之思3----全运会也有“正能量”
(2013-09-16 07:00:09)
标签:
全运会体育 |
分类: 体育记评 |
全运会之思3----全运会也有“正能量”
体育,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一直激励人类不断超越自身、突破极限,由竞技体育产生的超越国家、种族的体育精神,更是远远超越体育本身,不断为人类幸福、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着积极因素。由国家强大衍生到体育领域所带来的自信、自立、自强,便是体育精神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1959年,新中国举办第一届“全运会”,这是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的。1958年,新中国中断了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也就是说退出了不少主要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其竞技体育的舞台一下子就从国际转向国内,怎么样才能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新中国拿出的举措是开始举办“全国运动会”。当年的“全运会”,与上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争相学习的“女排精神”,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在整个中国社会都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文明和体育精神的力量。
社会,是复杂的;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体育,自然不可能脱离于社会单独存在,也不可能是理想中单纯美好的“伊甸园”。全运会上,的确出现了很多消极乃至于丑恶的现象,但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全运会与职业体育的良性互动关系、应该是全运会对群众体育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应该是体育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奋发向上的力量和快乐。
有人呼吁,应该将职业体育从全运会当中剔除出去,理由是职业足球、职业篮球、职业网球跟全运会的冲突越来越大,为了支持这种论点,他们还找到两个典型。其一,网球运动员李娜,果断放弃全运会;其二,男篮运动员巴特尔,连续两届全运会都是“东道主选手”。但事实上,职业体育只能说是部分项目的职业化,世界上有超过100个体育项目,这里面只能有一小部分有职业化的机会,某些项目的职业化,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竞技水平保持在高水平上——“三大球”,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大球”,在中国原本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重返国际大舞台前后,当时的国家体委根据当时的国情,如果战线铺得很宽,中国竞技体育很难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所以那时做了一些调整,压缩了三大球项目的一些编制。此后,一些单项很快取得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及以后的辉煌。如今,中国整个综合国力提高了,正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上不去,很难成为体育强国。所以,在十二运,组委会针对“三大球”采取了一些调控政策,如一冠三金,三大球小年龄组等。
事实上,如果没有全运会的“杠杆作用”,很多省市、乃至很多足球、篮球俱乐部,都会放松甚至放弃对青年球员的培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便直言,“三大球问题是比较复杂的,跟中国的国情有关。如果按照NBA、英超、意甲的模式,应该完全是市场运作,政府不应管太多的东西,用亚当·斯密的话说,由‘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这些资源。可是,目前在中国,不要说体育,房地产、金融、就业,所有的事情完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能够行得通吗?”国家体育总局对全运会三大球设项进行的此次改革,让全运会成为职业体育项目的“青训工厂”。
十二运闭幕式的主题是“竞技体育如何引领全民健身”,这真正是一针见血、一言中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从来就不是直接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支持、互为促进。举办全运会的条件,关键在于体育设施。而体育设施是整个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取代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公益事业,而且是有利于每一个人健康需要的公益事业,这种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2009年的山东、2013年的辽宁,便抓住了机遇,将全运会真正办成了惠及全民的盛会。
不同于往届全运会“大兴土木兴建新体育场馆”的做法,本次辽宁十二运117个比赛和训练场馆中,只有25个是新建的,占总数的21%。节省下来的经费,大多用于辽宁全省各地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沈阳的“全民健身创新器材园”就是其中之一。“全民健身创新器材园”在沈阳浑南奥林匹克生态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15家健身器材生产企业精心设计生产的100余件(套)全民健身创新器材分布其中,形成了全民健身路径区、户外棋牌苑、笼式足球场、太阳能篮球场、残疾人健身园等16处各具特色的健身休闲区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健身的需求。
以辽宁本溪为例,本次全运会在本溪所有赛事的场馆、场地投入除了考虑近期效用外,都兼顾全民健身事业的长远利益,以保证“让全民分享全运会成果”的承诺变成切实的惠民行动。不仅如此,本溪市体育局还借助全运会东风,将把全运会创造的体育附加值转化为惠民政策,投放到全民健身运动之中。这样的全运会,自然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支持。
体育,该带来催人奋进的力量;体育,该令人感受到激情快乐;体育,也应该是传播正能量的最好途径。良好的习惯与理念是体育文明乃至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好习惯的形成,不但意味着我国体育品位、体育底蕴的提升,其产生的极具积极意义的“惯性”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此次全运会在辽宁举办,不仅影响着辽宁人民的健身习惯和健康生活理念,也在悄然推动着更多文明生活与服务理念的形成。如今尽管十二运已经曲终人散,但无论是运动员、记者还是观众,应该都会记得全运会期间志愿者热情的微笑,微笑已经成为了全运会乃至辽宁的一张闪亮名片,深深镌刻在了每个全运会参与者心中。这种微笑,传达的其实也是一种乐于服务、善于服务的理念和习惯。有了这种习惯和理念,相信无论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人们都会收获良好的回报。
全民办全运,全运又反哺每一个参与者,这种良性的互动,让我们看到全运会的闪光之处,这也是全运会能够延续数十年的精神支柱之所在。
(来源:2013年09月15日 齐鲁晚报 )
后一篇:热议“拥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