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送你一束花
送你一束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892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不文明出游行为(上)

(2013-09-03 22:10:29)
标签:

文明出游

旅游

分类: 社会记谭
日常行为失范  出游岂能文明

  近几年,自费出国旅游的时候多了,也见识、感受了国人出游时的种种陋习及其带来的恶劣影响,这种影响时不时地刺痛着我的神经,如外国人鄙夷的目光、不屑的神情、怠慢的态度、斥责的声音以及成见、歧视、不友善行为等。有一次随团在一家住宿饭店就餐,服务员将中国人单独安排在另一间非正式的餐厅内(坐位根本不够,只能挤着坐),以便跟其他外国人分开,令人非常气愤。但愤怒之余,也深感国人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的确令人厌恶,让人汗颜。自助游时,有时会被误认为日本人或韩国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近十几年来,旅游已成为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出境游人数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出境游人数已达8300万人次,成为全球出境旅游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令人遗憾的是,出游人的素质与人数的增加并未成正比,许多人的文明程度并未因经济水平的提升而提升。在许多国家,中国游客的口碑欠佳,以致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鉴于此,2006年8月,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曾联合发布“关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提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时的素质、杜绝不文明行为的行动。通知说,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按通知要求,这次“提升”行动到2008年底前要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游客的形象在国际上并无太大改观,一些人出游中的种种丑陋行为仍不时被曝光。今年7月31日,国旅代表业界发出《中国公民出境文明旅游倡议书》。倡议呼吁出境公民要知礼守礼、文明游览,每位出境游客都应遵守法律,恪守公德,讲究礼仪,爱护环境,尊重旅游目的地文化习俗,以文明言行举止为自己加分,为中国添彩。
  此类倡议的初衷虽好,但效果却难尽如人意。为什么?在我看来,内功不够,必现于形。人们出游时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其日常行为习惯的集中反映而已。近些年中国游客暴露出的种种陋习,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是其真实状态的呈现。怎能指望一个平时并非遵纪守法、知书达理的人,出游时却变成儒雅之人、文明使者?
  所以,目前需要提升的,不仅仅是国人的外在形象,更是公民的内在素质、文明素养。不修好内功,不注重养成教育和基本的行为规范,不培养法制观念、礼仪文明,不倡导修身养性,不改变不良风气,不创造良好环境,陋习就难改变,形象也难提升。自己加不了分,何谈为国添彩?

目睹国人出游之十大陋习

   1. 旁若无人大声喧哗 
  今年“五一”节,我随一个国内旅游团去法国游玩,目睹一些场景:有的中国游客在就餐、接打手机时往往调门比较高,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有的游客回到酒店后想放松一下,干脆敞开房门打牌,呼三喝四。结果呢,引起其他游客的强烈不满,相互间发生了争执,在外国人面前也丢了脸面。 (山东烟台市  金星南 ) 
  前些日子,我去四川的九寨沟旅游。刚随导游走到一个景点,就听到七八位游客在那里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你一言我一语十分起劲,原来他们是在争论湖水的颜色。由于嗓门很大,导游不得不提高声调,不少游客的视线也被争论者吸引,团里一位女士没注意脚下,还差点滑了个跟头。  (安徽凤阳县  张乡远)  

  2. “到此一游”随处涂鸦
  在景区随处刻写“到此一游”是国人的一大陋习。7月30日,我们在湖南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熊山林场通顶的石径上,发现不少树干上刻满了字,凉亭和观景台的部分墙壁上写满了留言,特别是峰顶瞭望台的墙壁上满是“涂鸦”,几乎没有空白。 (湖南新化县  杨亲福)  

  3. 不守时间让人苦等
  7月下旬,我和几个朋友随某旅行社到南方旅游。旅游团共32人,由3个地方的人员组成,其中邻县有4人参团。到达武汉黄鹤楼景区西门后,有的游客想自行游览,有的愿意跟着导游一起游览,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导游宣布:限定时间3小时,中午1点准时在景区东大门集合。
  我们一行几人选择的是自行游览。根据导游的介绍和景区示意图,重点放在黄鹤楼、岳飞广场上,其他的或走马观花或略去。到了约定时间,包括我们在内的20多人都已提前赶到指定地点。过了十多分钟,邻县的4个人还没有来,于是,导游给他们打电话,他们说快到了。可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还没到。车上的人有些不耐烦了,大家开始议论起来,有的埋怨,有的说该走就走。结果,大家等了近一个小时,这4个人才赶过来,且没有一丝歉意,引起一车人的愤怒,大家争吵得面红耳赤。在导游的劝说下,争吵才停了下来,但这时人们游玩的高兴心情早已荡然无存。  (河北任县  刘二奎) 

  4. 飞机未停忙开手机
  每次坐飞机,在降落到地面依然处于滑行状态的时候,许多乘客便已经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一时之间,机舱内短信声音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已开始打电话向家里报平安了。
  报平安固然重要,但这样急着打开手机的行为反而可能会导致不平安。我们都知道,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往往是最敏感也是最脆弱的时候,而打开着特别是处于通话状态的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干扰飞机的通讯系统,威胁到飞机上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须知,晚一分钟开机,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上海  金  真)

  5. 抢位拍照互不相让
  前不久,我陪一位朋友去岳阳楼景区参观。登楼游览之前,朋友想在岳阳楼前拍张照片留念。然而,此时正值旅游旺季,景区内人满为患,岳阳楼前狭窄的空地上,到处都是拍照的游客。朋友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较为理想的取景点,刚一站定,旁边却涌过来几个年轻人,全然无视我们的存在,嘻嘻哈哈地摆着各种姿势一顿狂拍。我们只好站到一旁,让他们先拍。结果,这些年轻人刚拍完,又有许多人挤了过去,纷纷抢占有利地形拍照,三两一组,互不相让。朋友见了,只好摇头作罢。
  印象中,像这种抢位拍照的情形并不少见。每次外出旅游,都发现许多人为了拍照而乱成一团,大家很少有自觉排队、相互谦让的意识。不等他人按下快门,旁边就有人飞奔过去,抢占位置,结果往往大家都很难拍出理想的照片,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表情,有时候还因此发生口角和冲突,留下不愉快的回忆。(湖南岳阳市  李志美)  

  6. 攀爬文物丑态频出
  前段时间,我和友人慕名到位于河南许昌鄢陵县的花博园游玩。
  置身于这绿意盎然的天然氧吧,我顿觉心旷神怡,暑气全无。一棵看上去有些年头、造型奇特的银杏树让人眼前一亮,引得游人流连忘返,欲在此留影。此时,一游人竟熟练地爬上树干,旁若无人地不时摆出各种姿势让同伴拍照。见此情景,周围游人纷纷效仿,友人欲在此拍照留念的心情转瞬即逝。无独有偶,在“曹操议事台”雕像前,有游人竟摇摇晃晃地踩在“曹丞相”肩上,挥手得意地向同伴“炫耀”。
  此类践踏景观的举动,如今在不少景区频现。 (河南郑州市  向家松)  

  7. 不守秩序随意插队
  一次,在张家界景区门前,游客都在排着队按秩序进门,有几个游客不由分说就要往前面插,经后面的游客提醒他们才悻悻而去。这种随意插队的行为在很多地方可见。插队者没有规则意识,没有秩序观念,总想着自己方便快捷,为自己节约时间,却不想增加了遵守秩序游客的排队时间。这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安徽凤阳县  张乡远)

  8. 不知羞耻随地“方便”
  一天傍晚,我在本市一开放式公园散步,一不留神踩了一脚人的粪便,顿时恶心起来,轻松愉快的心情一扫而光。
  现实中,一些儿童在公园景点游玩时,一旦内急,不管“三七二十一”,随地“大解”或“小解”,一些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看在眼里,不管不劝,任其“方便”。还有少数成年人,一旦有“小解”需要,也在景点处找个相对僻静的地方“放水”。这样的事情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也会常见。如此随地随意“方便”的行为,不仅污染了城市的公共环境,也拉低了城市文明的水准,实在令人唾弃。(江西宜春市 熊建华 ) 

  9. 衣着不雅举止粗鄙
  一次,我到某地游玩。当我沉浸于美景时,一群游客迎面走来。走近时,几名游客的穿着不禁让人感到大煞风景:也许是因为天气炎热,一男性游客将上衣脱了下来,搭在肩头,露出满身的赘肉;有个20多岁的女孩,穿着一件薄如蝉翼的衣衫,内衣时隐时现,让人不敢直视。几个人有说有笑,旁若无人地从人们身边走过。不少游客对他们指指点点。
  还有一次去重庆游玩,火车上一位“眼镜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他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没想到一路上的举动却让人大跌眼镜:先是坐在窗前的餐桌上旁若无人地挖鼻孔,以致其对面的几位乘客纷纷离席躲避,接着他竟然脱下皮鞋,在过道剪起脚趾甲,车厢内弥漫着浓重的脚臭味,指甲飞得到处都是。 (河南西峡县  刘剑飞)  

  10. 乱扔垃圾污染环境
  周末爬山时,看到一名游客随手把饮料瓶丢在了树丛里,丝毫不在乎周围人的诧异。
  现在喜欢郊游的人越来越多,城市周围没有纳入旅游景区的地带也成了人们的好去处。亲朋好友一起出游,支起帐篷,燃起篝火,烧烤、喝饮料、嗑瓜子、吃美食。一些人在享受大自然、放松心情的同时,往往将瓜子皮、饮料瓶等垃圾随手扔在草丛里。由于缺少专人清扫,日积月累,必然会污染环境,大煞风景。(山东滨州市  刘海涛 ) (《人民日报》2013年09月0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