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知了猴六年才开始见收益
邹城一养殖户每亩收入三四千元,省内知了猴养殖业开始起步
邹城人曹伟从2007年开始养知了猴,6年过去了,今年才见收益,每亩地纯收入能有三四千元。
28岁的曹伟原来在苏州一家企业打工,2007年,他在电视上看到河南有一家企业推广知了猴养殖技术。他觉着有商机,于是投资两万元开始养知了猴。
“买了很多卵枝,对方说是孵化好的种苗,当时也不是很懂,掰开里面确实有白色的卵。老师告诉我们,要挖地槽,把蝉蚁和孵化好的卵枝埋在下面,然后给每人一张光盘,让回家看光盘学技术,摸索着种。”曹伟说,2008年春节,他回家过年,在树下挖开一块看看怎么样,结果蝉蚁几乎全死了。
“那之后我就总结经验,观察知了猴自然生长的规律。”曹伟说,2008年,他仍不敢大面积养殖,只在十三四棵树下养殖,结果每棵树出了两三百个。2009年他承包了十亩林地,开始大面积养殖。“三年过去了,第一批知了猴出来了,今年总算有了收益,每亩地纯利润三四千元。”
“2007年,我们镇上有八九家养殖知了猴,到现在大家都改行了,就剩下我自己在坚持。缺少技术指导,没有效益,大家慢慢地就退出了。”曹伟说,现在农村环境变化很大,自然界的蝉越来越少,自然孵化的卵也少,产量逐年减少。
从2011年租下林场,菏泽人刘忠义的园鸣养殖场还没有收获,因为无法控制,知了猴的成活情况也是他最担心的。
“知了猴不好养,见效慢,加上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原来养的有的也退出了。”济宁市畜牧站的相关工作人员说,知了猴生长周期至少三年,且多数时间在地下生长,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人工养殖仍在起步阶段,还没形成一定的规模。
养殖知了猴
也是“喝”树汁
与野生的生存状态相同,生长周期至少三四年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曾在《昆虫记》中这样描述蝉的一生。人工养殖的知了猴,也要经过这样的生长历程,其生存状态与野生的几乎完全一样,从卵到蝉,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时间。
采集卵枝>> 卵的自然成活率不到3%
16日,记者来到曹伟在邹城的知了猴养殖基地——一片十亩地的杨树林。
曹伟说,蝉把卵产在树枝上,被产卵的树枝就会枯死,这也是人们采集卵枝的一个判断标准。在白蜡树上产的卵是最优质的,这样一条卵枝价格要在3毛到5毛钱。野外的卵枝逐年减少,每年以5分到1毛的价格增长。
他在屋顶搭了一个简易的孵化室,搭的架子上堆了许多有蝉卵的卵枝。“过冬时,30%的卵会被冻死,要经常晒太阳,晒得过多又会丢失水分,卵会干死。一条卵枝上的150粒卵,存活率不会超过50%。卵的自然成活率更低,不到3%。”曹伟说。
孵化蝉蚁>> 三分钟钻进地下才能活
每年六月中下旬,幼卵就会孵出蝉蚁,曹伟把这些带有蝉蚁的枝条从屋顶挪到地面。他建造了一个简易的卵室,把卵枝放在架子上,下面扯一块大的塑料布,中间挖个洞,形成一个漏斗,再下面放一个盛着细土的大盆。定期往卵条上喷水,蝉蚁就会掉落下来。
“蚕蚁是白色的,比蚂蚁还小,没有任何防御能力。”曹伟介绍,他总结的经验是,把蚕蚁直接撒在树下,让它们自己钻进地下,“它们面临最大的天敌就是蚂蚁。一般蝉蚁会在3分钟内钻进地下,没有钻进去的,就会被蚂蚁吃掉。”
长成若虫>> 潜伏地下也会被饿死
蝉蚁钻入地下后,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在地下自己凿洞,每个蝉蚁一个洞,有的会因离树根太远,吃不到树根的汁液饿死,还有些不适应环境冻死或者缺少水分干死。”曹伟说,树根的生长很繁杂,即使离树干较近的范围内,也不能确保都有树根。
地下蛰伏三年后,终于出土见天日了,但蟾蜍会在树下蹲守,老鼠、刺猬也不会放弃享受美食的时机。一些侥幸逃脱的知了猴,爬到树枝、杂草上,蜕皮羽化为蝉,20天后开始交尾产卵,不久便死去。
养殖知了猴
很难用激素
目前,社会上流传为了缩短生长期,为知了猴喷洒一些助长剂、抗生素或激素。“人工养殖只是帮助知了猴更好地生长,而不是去破坏它的生长习性,打药用激素反而会影响产量。”养了6年知了猴的曹伟说。
“有些可能是为了让树生长打百草枯,这种农药同样会药死知了猴。因为知了猴生长在地下,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曹伟说。
“知了猴因为是无脊椎动物,人工养殖的知了猴食用其实更安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刘玉升说,知了猴不像猪、鸡、羊等脊椎动物,养殖时可以将催化剂、激素加到饲料中加快动物生长发育。作为无脊椎的知了猴,它“吃饭”需要将像针管似的吸管插到树根里,很难用催化剂、激素等。
只靠野生的
肯定越来越贵
“只要有树、有沙土,就有知了猴,黄河沿岸沙质土地适合知了猴生长。”尽管知了猴产量不断萎缩,石险峰还是十分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他也盼着人工养殖能逐渐推广。
“菏泽、商丘,乃至山西、陕西这些沿黄滩区,沙质土地多,都可以养知了猴。”石险峰说。
“除了林场里,我现在正在研究高密度养殖,就是在苗圃园里养,那里的树根密集,更便于知了猴生长。”邹城人曹伟对知了猴养殖信心满满。
“我这辈子不打算改行了,就养知了猴了。”从2002年摸索,到2011年租下林场,菏泽人刘忠义的园鸣养殖场知了猴成活率尚待检验,但他对市场前景和人工养殖很有信心。“吃的人越来越多,只靠野生,价格还会上涨。”
请给知了猴设个“休捕期”
“如果纯靠野生的话,知了猴捕捉很有必要参照渔业,设立‘休捕期’,否则数量会越来越少,价格还会上涨。”做了十几年知了猴生意的菏泽人石险峰告诉记者,由于连年捕捉加上环境破坏,知了猴变蝉的数量连年下降,蝉卵自然越来越少,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势必造成知了猴越来越少。
石险峰还对知了猴深加工做了多种尝试,他认为,将知了猴做成真空包装的半成品比较可行。尽管他已购入真空包装机,但今年高涨的价格让他没敢尝试。
石险峰说,知了猴养殖技术尚未成熟,还很少有大规模养殖成功的例子,在目前这种过度捕捉的情况下,仅靠自然生长,产量会逐渐萎缩,因此他目前尚不敢涉足深加工领域。(来源:2013年07月22日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