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睡眠障碍
(2013-07-05 18:30:19)
标签:
睡眠障碍健康 |
分类: 经济生活 |
从胎儿后期开始,人就有睡眠,出生后更是如此。如果按每人每晚平均睡8小时计算,那么一位70岁的老人一生中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竟长达20万个小时之多。
科学家发现,睡眠是人体主动的生理现象,不是被迫进行的,它是生命中必须满足的一种绝对需要,就像食物和水一样。
医生把睡眠的脑电波检查统一起来,再加上心电图、肌电图、鼾声和氧饱和仪等各项设备,就形成了现在的多导睡眠仪检查。
根据多导睡眠仪的记录,成人在躺下之后,有10—20分钟的清醒期然后就进入睡眠,脑电波从清醒时的节律逐渐变慢,医学上称为非快速眼动相的第一阶段,为方便起见,现在采用英文字母NREM1来表示。然后进入脑电波的特殊阶段,出现睡眠纺锤或K综合波,称为非快速眼动相第二阶段(NREM2),这是真正睡着了。再往下脑电波变得越来越慢,出现大的慢波,称为非快速眼动相第三、四阶段(NREM3和NREM4),这个时期人们获得了深睡。从入睡到NREM3和NREM4,经过60—70分钟。这时人们的眼睛开始来回活动,脑电波从大慢波转为清醒波,肌肉好像没有了张力,维持不住姿势,嘴张得很大,口水常常流出来,心跳加快,呼吸也加速,血压会有点升高,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快速眼动相,英文字母为REM。一般持续15分钟左右就又回到非快速眼动相第一、二阶段去,如此每晚交替的时相活动有4—6个周期,一夜的睡眠就过去了。
人们的睡眠,交替着非快速眼动相和快速眼动相,但是两者到底有何不同呢?科学家分析:非快速眼动相时人们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手脚有点活动,尤其是小孩的肢体会伸展几下;而快速眼动相正好相反,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完全不动,但是有一个较怪的现象,就是做梦,如果把人从快速眼动相中叫醒,他会把梦境说得栩栩如生,这一点在非快速眼动相的人叫醒后就不太可能出现,他们对梦境记得不会很清楚。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非快速眼动相可能和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关,而快速眼动相可能和智力发育有关,但是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的研究来证实。
每个人的睡眠时相的长短、经过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人在躺下后过了20分钟还没有睡着,甚至躺了1—2小时还没入睡,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入睡困难;有的人入睡尚可,但睡着了老是醒,每晚起床3—4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医学上称为维持睡眠困难;还有人睡到半夜2—3点钟就醒了,再也睡不着了,医学上称为凌晨早醒。这些情况在多导睡眠仪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入睡困难是NREM1延长了,维持睡眠困难是NREM2总被打断,一般难以达到NREM3或NREM4;凌晨早醒是NREM中断了,再也回不到睡眠状态去。睡眠障碍类型可以用多导睡眠仪来检测和确定。
说起睡眠障碍,人们一般认为就是失眠。其实,睡眠障碍的内容很多,按照国际睡眠联盟的分类,共分8大类56个小类,最基本的就是睡得太多、睡得太少和不正常睡眠三大类。
睡得太多主要指在什么情况下都可睡着,如行走时、游泳时、上楼时、开车时等,这种情况危险性极大,因为会导致各种伤害,医学上有一种病称为发作性睡病,就是这种表现。
睡得太少主要指失眠,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我国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45%的人们有过失眠,比世界平均数26.7%高很多。
不正常睡眠包括睡时磨牙、遗尿、夜游、梦呓、夜惊等,这些症状以小孩为多,年龄大了基本上会自动好转,只有少数病人才需要治疗。
失眠患病率很高。在神经科门诊中,这类患者约占60%,仅仅比头痛稍低些。
失眠的书本定义是:人们对睡眠的质和量都不满意的状态。神经科医生把失眠归纳为6条诊断标准:①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夜间醒来超过2次或更多;③半夜早醒,再也不能入睡;④夜间噩梦频频,常被惊醒;⑤每夜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⑥次日有残余症状,如头晕、疲乏、困倦、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等。这6条诊断标准可以问出来,病人也能自己掌握,所以称为操作性定义。其中,“每夜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是采用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来计算的。实际上,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并不一致,有人每夜睡2—4小时就已足够,白天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处理事务井井有条,这种情况并不诊断为失眠,因为没有“次日的残余症状”。所以,最后一条对失眠的诊断很重要。
在睡眠时间上,不同的人存在“个体差异”。德国柏林对327名志愿者的调查显示:小于20岁,睡眠时间为7.5小时;20—29岁,7.2小时;30—39岁,6.9小时;40—49岁,6.7小时;50—59岁,6.3小时;大于60岁,6小时。很明显,年龄越大,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就越短,超过70岁的老年人就更短了,可能也就4—5小时。不少老年人总是抱怨自己睡得太少,夜间老要起床,睡得不够。可是,老年人白天不需要上班,可以随时休息,不少老人白天看电视就会打盹。因此,从总的睡眠时间来说,大概每天也够8小时。
失眠的临床诊断,主要靠医生的问诊和检查。患者一定要把失眠的时间、形式、经过、可能的原因(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情绪上的)、曾经服用过哪些药物、如何停用药物等各种情况,向医生如实讲述,以便医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失眠情况,对症下药。至于实验室检查,只有多导睡眠仪可能有些帮助。但是,很多患者第一次做检查时往往不易适应,因为本来就失眠,睡不好,如果在头上放许多电极,翻身都困难,就更睡不好了。所以,多导睡眠仪并不作为失眠患者的首要实验室检查,除非医生认为很需要才做。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主要的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种:
身体上的原因。心脏病、肺功能差、胃肠道不适、关节炎、各个部位的疼痛等,都会引起失眠。有时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情况,也会导致失眠,如全身瘙痒、习惯性便秘等。值得医生关注的是,中老年人如有睡眠中打鼾的症状,一定要了解打鼾的持续时间、打鼾的响声、打鼾之间有没有突然中断的情况、打鼾和失眠之间的关系等,因为有一种疾病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常导致失眠。其原因是口咽部的肌肉松弛,晚上睡眠时肌肉下垂,口咽部的通道变小了,以致氧气不容易在口咽部交换,所以夜间氧气不足,心、脑细胞缺氧,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病。遇到这种情形,应该做一次多导睡眠仪,可以观察到有无缺氧和缺氧的程度,然后采取治疗措施。
心理上的原因。一项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失眠的频率高于其他行业,约为69.4%,原因是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不固定,常常加班和值夜班,工作强度较大,心理压力也大,所以失眠的人多。
青少年参加中考、高考,学习紧张,功课压力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高,容易失眠;成年人在恋爱、婚姻期间,要考虑婚前、婚后的种种安排,也容易失眠;结婚之后,有一大堆事要处理,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两人对孩子的教育常常产生矛盾,夫妻为此双双失眠;到了退休年龄,考虑退休后的安排思前顾后,夜不能寐,情绪波动,医学上称为“离退休综合征”。
老年人的失眠有点特色,有人希望每晚以8小时为准,如果睡不够8小时就觉得失眠严重。其实,老人在白天打几个盹就可补足睡眠时间,不必为睡眠时间斤斤计较。我曾经见过一位老人,她说自己有30多年没有睡过一天觉了,听起来情况确实严重,但是她的老伴偷偷对我说:“医生,别听她的,她每天夜里都打鼾,我和孩子都知道她睡得不错,但是她总觉得自己没睡。”这种症状医学上称为“主观性失眠”,我替她安排了一次多导睡眠仪检查,结果和正常人一样,说明没有睡眠障碍。
精神上的原因。常见的是情绪障碍,就是焦虑症和抑郁症。在失眠的原因中,焦虑和抑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少有焦虑情绪的失眠病人,不太承认自己有焦虑症,认为自己工作顺利、生活愉快、收入不错,没有焦虑的理由。但是,病人手里拿来一大堆病历,看过了不少专家,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位患者对“睡不着觉”有多么焦虑了。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对失眠的焦虑症。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眠的误解,如失眠引起记忆力减退、失眠导致痴呆等,这种在医学上称为认知错误。医生需要做认知行为治疗,把对失眠的错误认知改正过来,失眠的焦虑便会好转。
抑郁障碍必须正确面对,很多病人不太愿意听到自己被诊断为抑郁症,因为这属于精神疾病。可是,如果情绪低落到什么都不愿意干、整天郁郁寡欢、不与人交往、心情极坏、常有轻生想法,甚至有过自杀行为,难道还不应当重视吗?失眠患者如果伴有抑郁情绪,应当去精神心理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千万不要有任何顾虑。现在抗抑郁药物很多,效果也不错,早诊断、早治疗,恢复快。其他精神科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等也有失眠症状,需要精神专科医生来治疗。
药物上的原因。中枢兴奋药肯定会导致失眠,所以不能随意服用。关键是有些安眠药服用时间久后,如果突然停药,就会造成反跳性失眠。安眠药的停用一定要逐步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失眠后千万不要采用加长睡眠时间来补救,如果头天晚上失眠了,不要在第二天吃完晚饭就上床睡
人体有没有一个管理睡眠的“机关”?科学家发现在脑的正中部位,有一个视神经丄核。此核的功能是维持和调节睡眠的节奏,保持睡眠昼夜节奏的稳定,使24小时内的昼夜分配合乎逻辑,如夏季白天长、黑夜短,人们就在白天多干点活,夜间少睡一些;冬季白天缩短,黑夜变长,人们就在白天少干点活,夜间多睡些。总之,使人们的生活符合自然规律,说起来有点像“天人合一”的总机关。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如果破坏了这个核,动物的生活规律就大为颠倒,白天大睡,夜间乱动。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核有病了,睡眠就不会很理想。因此,治疗失眠的总原则是让人们的睡眠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就是使视神经丄核的功能恢复正常。
失眠的治疗主要有以下三大类:一是病因治疗;二是培养和坚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三是药物治疗。
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特别是身体上的原因如果不治好,失眠就很难治好。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失眠一个半月,其实原因是她患了带状疱疹,疼痛难忍,无法入睡。所以,心脏病、哮喘、溃疡病、肾病等身体上的病,一定要治好,失眠才有可能好转。
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人,失眠是最常见的症状。焦虑状态的病人失眠占50%左右,抑郁状态的病人失眠更严重,约为80%—90%。所以,在心情不好时,睡眠障碍便成为重要的症状。抑郁症在发作前、发作中和发作后都有严重的失眠,甚至有的病人抑郁症已经治愈,可是仍受失眠困扰。
培养和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极重要的治疗原则,也是调整视神经丄核功能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按规定的作息制度来睡觉。每天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不要有太大的变动,使大脑养成一个规律性的活动。按时上床入睡,按时起床活动,这样到时间脑子就要休息了,不睡都不成。不要开夜车、加班加点,因为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失眠。
第二,一定要到困倦时才去睡,脑子还处于兴奋状态时千万别睡。人在兴奋状态下是根本睡不着的。如果在床上1—2小时睡不着就请起床,到旁边安静的房间里去看些枯燥的书,等困倦了再回到床上睡。一次不行,可以重复2—3次,直到睡着为止。
第三,入睡前可以做一些放松活动,如散步、听音乐、喝一小杯牛奶等。有条件时,可以洗个热水澡或用热水泡泡脚。打太极拳、做气功、做瑜伽等放松办法,都有助于催眠。
第四,睡觉前不要抽烟。可以喝少量的红葡萄酒,不要喝咖啡、酽茶、可乐等。不要看刺激的、惊险的电视或小说。
第五,失眠的病人最好不午睡,否则可能影响夜间睡眠。如果已有午睡的习惯,午睡不要超过20分钟。
第六,失眠后千万不要采用加长睡眠时间来补救。如果头天晚上失眠了,不要在第二天吃完晚饭就上床睡,否则如果第二天还是睡不着,就会焦虑起来,觉得失眠太难受了,久而久之,便会演变成焦虑症。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次日还是按原来的上床时间睡,只要困倦了就能入睡。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