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营养餐究竟“营养”了谁
(2013-05-27 22:33:14)
标签:
社会热点杂谈 |
分类: 社会记谭 |
学生营养餐究竟“营养”了谁
——多起学生食物变质中毒事件追踪
◆新闻焦点 青海大通548名学生“营养餐”食物中毒;广西都安400余名小学生喝“营养餐”牛奶腹泻;云南富源某小学给学生供应发霉面包做“营养餐”……短短一个月内,多地接连曝出学生“营养餐”食物变质、中毒事件。
从2011年秋季开始,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的情况,中央财政每年拨付160亿元专项资金,3000多万大山沟里的孩子们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然而,接连曝光的“问题餐”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质疑:一方面是食物变质,另一方面是营养缩水,“营养餐”究竟营养了谁?
《国家营养改善补贴计划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专项资金是孩子们的“吃饭钱”,必须保证每一分都用到孩子身上。但由于被挤占挪用,一些地方营养餐变得“廉价低质”。
“3块钱全部补给孩子们,食堂就办不下去了。”安徽山区的一名小学校长坦言,“国家拨付的是孩子们的吃饭钱,食堂人工费用、水电燃气等日常开销,都要从学校公用经费和营养补助里挤出来。”
同时,农村学校食堂条件简陋,使营养餐的卫生质量也大打折扣。2011年,皖南第一希望小学多名学生被变质米饭“毒倒”,教育部门调查发现,学校食堂连冰箱和基本的消毒设施都没有,“只能拿开水烫烫”。
除了学校要“从牙缝里省出食堂开销”,企业又在3块钱上“宰了一刀”。“越是偏远的学校配餐质量越差。”一名配送企业负责人承认,企业不能贴钱配送,除了补偿运输、市场流通等成本,还需维持一定的利润,企业只能把配餐质量、分量一降再降。
2012年,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部分学校被曝3元营养补助被供货商套利1元。经调查核实,3块钱中,供应商的利润占0.25元,物流配送费用占0.7元至0.8元,真正吃到学生嘴里的只有2元左右的食物。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分析,如果没有地方财政补贴配套,学校、企业都会想方设法从3块钱中“挤压”出食堂经费、加工运输费用,孩子们食品的质量、分量也就难以保证。“要让3块钱都用到孩子身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配套资金。”王开玉建议,地方财政应该投入配套资金改善食堂条件、保证运营费用和人员工资;或是承担配送成本,按照企业的配餐质量给予企业适度利润,这样才能保证营养餐真正保质保量。
“牛奶喝到嘴里有一种奇怪的辣味。之后不到十分钟,就是头疼、恶心,最后晕倒在了教室里。”因为食用了学校发放的营养餐,青海省大通县女子完全中学学生马金兰和县里其他547名学生食物中毒。
引发此次中毒事件的学生餐供应企业竟然是经过四次招投标确定。虽然目前结果尚在进一步调查中,但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的招标“严”在哪里?
国家规定,凡进入营养改善计划的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都要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不得采购不合格食品。
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看似招投标,走走过场,还有一些学校连过场都不愿意走,采购的部分食材居然是“三无产品”。2012年,云南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部分学生食用了营养午餐后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调查发现,顶拉小学和承包商均无《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堂原料除肉外,购进原料均无购货验收记录,其中大米无合格证,无生产日期。
“公开招标规定仍挡不住‘三无大米’进食堂,说明部分学校采购环节把关不严,易让散装大米、过期食品等低价劣质的产品进入,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长期关注食品安全诉讼案件的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峰剑说。
一方面是招标屡出问题,另一方面明知产品挤压可能变质,供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超量、超层运送。
陕西省教育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要求,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未履行职责,导致本行政区域学校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责任。
近期陕西个别县区的中小学相继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对此,陕西省要求各教育行政部门应与所属中小学校签订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书。学校应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学校食堂应做好设备设施及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清除过期、变质食品原料和调料,严防食品交叉污染,加工制作四季豆、豆浆等食品时必须烧熟煮透;保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食堂蓄水池等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饮用水应请卫生部门进行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学校食堂采购食材应严格落实索证及出入库管理制度,拒绝接收变质过期食品原料。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与“蛋奶工程”的中小学应落实校领导陪餐制度、食物留样制度等,切实发挥膳食委员会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各级食药监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力度,各区县应继续落实每月检查辖区内10所学生食堂制度,确保校园食品安全。 (来源:2013-05-26
大众日报 综合新华社)
前一篇:八大菜系各有千秋
后一篇:镉大米毒源为何难以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