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2010-12-25 19:32:30)
标签:
杂谈 |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
【学习道具】
多媒体、教材、学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打出投影)
(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三、作者介绍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四、诗歌诵读
五、诗歌鉴赏
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江涵秋影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大江:包容开阔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江水:清澄肃静
“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环境:动静一体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4、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
5、 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今天一定要与好朋友痛痛快快好好在一起开心开心。
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人生在世几回乐”。
人生欢笑既然难得,那就应该珍惜眼下美好时光,“人生得意须尽欢”,就应该多方宽慰,多方开解,不能过于计较一些烦恼琐事,耿耿于怀。
所以诗人再也不顾忌自己是州官还是县官了,再也不顾忌自己是诗人还是名人了,索性自己就像当地老百姓一样,在这重阳佳节喝菊花酒,登高赏景,热热闹闹一番。如果还不过瘾的话,那就兴致勃勃地采摘满地菊花,插满头,大摇大摆地把家回。
6、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陶渊明
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暂时忘记了尘世间的不愉快,尘世间开口笑的事情实在是难得,因此要倍加珍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因此诗人酩酊大醉,但愿长醉不复醒。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办法了。
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也写出了不为人知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现实生活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告诫自己要及时行乐,不要再为落日的余晖而莫名的伤怀了。也不要为它感慨怨恨了。
这句话也透射出了诗人内心无比的痛苦之情
7、 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
8、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痛苦低沉,愤愤不平
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9、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六、诗歌探究
(1)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
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