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动车所见所闻现场祭奠杂谈 |
分类: 杂谈 |
依照传统的风俗,今天是遇难者逝去的头七,去到现场的时候,发现有相当多的家属已经在祭奠。天空也是灰蒙蒙的一片,雨一直在下,忽大忽小。那一声声从灾难现场发出的几乎绝望的呼喊和啜泣,让每个人沉默到心痛。几位记者试图去采访烧纸、献花的家属,但都被婉言谢绝,记者们也表示理解,无法名状的悲痛,切肤剜骨般的哀伤,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慢慢化解。现场有一位穿白衣服的女性,已经哭得瘫倒在地,用断断续续的家乡话诉说着对死者的哀思。这一刻,我多么自私的希望自己一句话都听不懂,那句句缭绕在耳旁的哭诉,和他被两个人搀扶着才能勉强献花的无助,她的哀伤,谁又能懂。
对事故的控诉抑或对真相的质疑也在今天暂时退向一边,只有缅怀和悼念死者才是这个时刻的主题,也是每位家属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现场还有不断自发赶来的献花社会人士,他们很多与死者素未谋面,但他们怀着同样的感伤来祈福,凭吊。当这几天周围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们,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温暖。
那些个被拾破烂者视为宝贝的残骸,那些在祭奠者头顶呼啸而过的动车,那些刻在高架桥支柱上的打油诗,每个物象都成为记者不遗余力捕捉的镜头,在他们眼里,既然现场已经被清理殆尽,既然发布会已经尘埃落定,既然对事故的关注也在慢慢淡忘,那么唯有将现场的一切还原给每位受众,留给他们来最终评判。不远处央视的记者还在采访一位当天在现场救援的武警队员,没有人能否认他们的辛苦复出,但是把过多的对话内容集中在这些群众心知肚明上的事未免欠妥。
昨天的发布会并不能给大家一个最满意的交代,总理的话,媒体的良心,舆论的力量,都会促使更多人坚持对这件事的调查和追问。逝者已矣,生者坚强,在公道和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前,对遇难者家属的安慰同样刻不容缓。温州医学院已经在培训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未来的几天,他们将对那些还守在伤员旁边的家属进行合理的心理辅导,以缓解灾后他们受到严重创伤的心灵。当害怕,无助感,愤怒,悲痛回忆等不可避免袭来时,灾后心理辅导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一个专业而长期的工作。重要性绝不亚于对灾难的补救和对真相的探究。
感谢微博时代,充足的犀利观点,厚重的信息传递,鲜活的现场图像,都让这次事件被无限放大,既让我们铭记了更多人的善良和勇敢,也让某些人的胡作非为彻底的暴露在公众面前。也因为微博,我的直播能让“世人皆知”,新浪的首页推荐,新周刊的转载,博客的96万访问量以及微博上不断刷新的关注度让我在现场的两篇报道不至于石层大海。但我想说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带来真假难辨的危机,当你在转发和评论时,更应该有独立的判断再去点击你的鼠标,正如我的老师邵培仁先生所言:“微博会将我们的思想粉碎,让人们沉浸于短暂的兴奋中,忘了还可从更深层面进行思考。”这一点,也是我不断告诫自己的。
网上的很多事实让我越发嗅到和谐的味道,今天的探访我也在内心犹豫了很久。我没有那些给我留言的网友说的那么伟大,因为事故就发生在我家乡,因为自己刚从事媒体工作的满腔热情,因为微博资讯的发达,太多的因素才促成了我这几天来的奔波和采写。不管你承认与否,事件正在过去,你我都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每次灾难的尽头不应该是我们麻木的遗忘,正如今天一位记者采访时的提问那样:“这次的救灾,让你们以后在遇到类似事件时会有怎么样的警示?”这是除了真相本身以外,我们在灾难过后最该吸取和反思的,也是我们所能赋予遇难者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