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人墓1——吴复墓

标签:
合肥名人墓吴复墓明代功臣墓文化 |
分类: 陵墓 |
2012年的夏天,坟协侯老师来访时,曾提及吴复墓前石刻十分精美,值得推荐。
2012年10月4日,午后自定远虞姬墓出发,前往吴复墓寻访。
此一路异常难行,10公里的路程,竟然花了1个多小时找路。
适逢陈集乡主干道修路,公路为半幅交替通行,还经常遇到断头路,需绕道其他村里自寻出路。
且路面上撒了不少玻璃渣子,没把车胎扎破已属万幸。
《同治上江两县志》则考,安陆侯吴复墓,在钟山之阴功臣墓地;《金陵古迹图考》中亦引之。
这一说法,现在看来显然有误,吴复墓不在南京,而在其老家肥东境内。
类似的问题,与汤和墓记载相似。
吴复,字伯起,合肥人,明朝开国功臣,《明史》有传。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论功封安陆侯,食禄二千石。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十月,吴复在远征云南时,“复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终因金疮复发,死于普定(今贵州安顺)军中。
《明史·列传第十八》记载:“是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世卷。”
吴复驻军普定时,买妾杨氏,年十七,“复死,视殓毕,沐浴更衣自经死。封贞烈淑人。”
http://s3/mw690/3fe8ebaagd51d10432f62&690
吴复墓,今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陈集乡秦湖行政村响堂任自然村,旧名凤凰地,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谕葬,将吴复灵柩从普定迁葬故乡,即今址。
响堂任村,盖因吴复墓神道前,原建有其享堂,以任姓平民守之。
后任姓繁衍成村,故当地得名“享堂任村”,流传至今久之,则变成了“响堂任村”。
吴复墓位于响堂任村中部,坐东朝西。
其墓前为一马平川,面向太湖,背枕高岗,墓园整体呈凤凰展翅状。
如今,从村里来到吴复墓,顺着小道,先来到的是吴复墓冢,再沿路向西,才是墓地入口处的神道。
在墓冢与神道之间,立有一通省保碑。
神道前方原有一座享堂,以及神墙等建筑,今均已毁,墓冢封土也逐渐被削平。
该墓地因当地吴姓大族(谱记为吴复后裔)保管得力,神道石刻基本完好。
1978年,“吴复墓”被肥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肥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5月27日,“吴复墓石雕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合肥市拨出专款,整修墓地,对外开放。
http://s12/mw690/3fe8ebaag7bb61186fb4b&690
不愿逆向行驶般的参观,神道入口处,这样便于依序欣赏石刻。
神道自西向东,一直延伸到墓冢前,入口处立有一通神道碑。
如今可见,神道碑的碑额、碑身已失,据《合肥县志》记载,该神道碑碑文原为翰林学士刘三吾所撰。
仅残存碑座龟趺一尊,1.5×0.9×0.8米,头残缺,覆龟板,踡足。
现在,龟趺经过了一番修复,重新雕刻拼装了新的龟头。
龟身重新驮上了石碑,碑素面,尚未刻文字;碑额雕刻更显不伦不类。
在神道碑前树丛中的沟里,赫然发现丢弃有一残损龟首。
大喜,满心以为是龟趺原物,下到沟底近前一看,忍不住破口大骂,原来还是一件新雕龟首。
但并未见此物有明显缺陷,不知何故被遗弃在沟里?
http://s5/mw690/3fe8ebaagd51caf3f49f4&690
龟趺后即为神道,现经修复的神道长约50米,宽约10米的,中间为砖石铺砌的道路,两旁为土路。
神道南北两侧分立望柱、石控马俑、石羊、石虎、石翁仲各一对,连同龟趺,共计神道石刻11件。
石刻所用石料,均为当地浮槎山花岗岩质,系用整石雕凿而成,为明初功臣墓典型特征。
http://s16/mw690/3fe8ebaag7bb6118c0edf&690
石望柱一对,2.2×0.8米,由三部分组成。
柱础,六边形,上大下小,中刻窝臼,素面;
柱身,六边形,素面;
柱顶,上部为无胆式柱头,下部为圆形仰覆莲台座。
南侧华表,柱顶及柱身上部残存约1/3为旧物,柱身下部2/3为新物,柱础为旧物;北侧华表,仅存柱础为旧物,柱身、柱顶整体皆为机器工。
该对望柱,修复的高度不知依据从何而来,对比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现存望柱及邓愈墓老照片中所示望柱,均没有吴复墓新望柱这么高。
http://s5/mw690/3fe8ebaagd51caf94e4c4&690
石控马俑一对,马及驭手为整块巨石雕成,工艺为镂空与浮雕相结合。
西侧雕马,2.1×1.8×1米,小耳长鬃,腿粗壮,系嚼口,身着帔,帔面浮雕连枝花,腹下镂空;
东侧雕驭手,头戴圆顶帽,身着长皂服,脚踏布云鞋,系长腰带,一手执鞭,手举胸前,另一手执缰,侧身握拳,面均向东朝墓冢方向。
http://s3/mw690/3fe8ebaagd51cafff3472&690
石羊一对,1.3×1.6×0.8米,跪立,卷角,长首,前后足内踡,身无毛饰。
http://s8/mw690/3fe8ebaagd51cb09b3b37&690
石虎一对,1.9×1.6×0.9米,蹲立,小耳,圆睛,宽唇,粗颈,腹下镂空,身披鬃毛。
http://s1/mw690/3fe8ebaagd51cb0a4b6e0&690
石翁仲一对,2.4×1.1×0.9米(含底座),皆为武将,南老北少,顶盔,穿胄束带,着靴,两手交合胸前,拄剑着地,垂目挺立。
http://s2/mw690/3fe8ebaagd51cb0475ba1&690
神道石刻至此结束,前方即回到进入墓园时最先看见的墓冢。
由神道通往冢前,路面缓缓升高了些,墓冢即位于坡顶处。
墓冢正前方,经过维修和,也用砖石铺设了地坪,上设石五供及供桌,均为新物。
墓冢底径还有十多米,可见当年颇具规模。
http://s7/mw690/3fe8ebaagd51caefe7276&690
据说,该墓地正在规划重建享堂,并申报国保。
南京的几处明初功臣墓,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但外地的功臣墓似乎尚未搭上这趟顺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