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问题不是广告
翟春阳
“民国课本”近年走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当年出版这些课本的出版社: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合众图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无不来自民间
“笨蛋”云云,听上去有辱斯文,但也有典故——1992年,克林顿与老布什竞选总统,克林顿的竞选团队就喊出一个口号:“笨蛋,问题是经济!”从此快炙人口,被很多人活学活用。
话说有一位广东肇庆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自己读初一的女儿开学领到的英语课本里出现了大量广告内容。央视记者调查,证明属实。舆论一边倒,指为“商业对教育的侵蚀”。
恕我愚钝,一直没搞明白:“怎么侵蚀了呢?”像我们新闻媒体,人民的喉舌,每天都在播广告,恨不得每时每刻秒都能播广告,能说是“商业对新闻的侵蚀”吗?公交、地铁满身都是广告,能说是“商业对公共交通的侵蚀”吗?有专家称,“教材里面出现广告,对孩子的价值观会产生影响——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分不清哪些是广告,哪些是教材上编写的内容。”但孩子也会看电视,也会坐公交,又怎么办呢?
有人可能认为,课本与公交、媒体毕竟不可同日而语,那是个多么神圣的地啊!但我历来对“神圣”二字敬而远之,因为不管什么事物,劳工神圣、权利神圣、贞操神圣、知识神圣、民主神圣、课本神圣……一沾到“神圣”二字,极端就来了,上纲上线也就来了。
“你这么说,是赞同课本里可以夹广告了?”我哪有这么说过!我只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看电视,你讨厌广告可以换频道;课本,你讨厌广告,也大可联合家长建议学校换课本呀?”
我这么说,似乎是在装傻——且不说对于教材选用,我们这些家长根本没有发言权,其实作为教师、作为学校,又何尝有得选择?既没有选择的权力(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教材就那么几种)。
电视频道有得换,课本没得换。于是也就回到本文的标题:“笨蛋,问题不是广告!”
首先要说,打破教材编写、出版方面的垄断,赋予学校、一线教师以及家长对教材的选择权,我们的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并取得不小的成绩——为什么要有这个“首先”?说白了是要先给约稿的编辑一颗定心丸,证明我的反垄断与教育部“高度一致”,是富有“建设性”的。
其次要说,虽然一直在往“打破垄断”这个方向努力,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依然任重道远,教材的编写出版还依然处于“半垄断”状态,我国教材的编、审、用工作至今还没有真正完全分离。卡在哪儿啦呢?也很简单,要打破垄断,就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既得利益者是万万不答应的。
至于打破垄断的教材编写出版是什么样子?不妨举一些发达国家为例:英国、德国、法国、瑞典、芬兰、挪威、美国、加拿大,教科书都由民间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发行。当然,对民间出版社也不能放任自流,德国和挪威,教科书须经过州教育部的审定后才能使用;法国由各县的教科书认定委员会发布认定合格的教科书目录,学校根据该目录选择教材。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多数州是由州教育委员会公布认定合格的教科书目录。学校使用哪一个出版社的教材,不是由政府决定,而是由学校校长甚至老师来决定。由于竞争激烈,教科书出版社也就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会时刻密切关注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研究和学习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提高教科书的编写和制作水平,于是好的教材也就脱颖而出,坏的教材就会扫地出门。
说到“好坏”二字,教材的好坏其实年年都会成为话题,甚至有心人还出了专著,专给我们的教材挑刺——与“好坏”比起来,教材里夹广告还算事吗?“民国课本”近年走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当年出版这些课本的出版社: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合众图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无不来自民间。
所以课本里夹广告,该不该夹能不能夹,都是小问题甚至假问题。真问题是打破教科书编写、出版、选用的垄断——出版者爱夹不夹,学校爱选不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