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文国玮火了,因为他主张以“考试”的方法限制北京的外来人口,并对外来人口的“素质”颇有微词。一时间板砖乱飞,文国玮被舆论的口水所淹没。
但舆论这么跟文国玮的言论较真,也多少有失冷静。文国玮固然顶着“清华大学教授”的光环,是学者是专家,但我们也该看仔细了,文教授究竟是哪方面的专家?某报的那篇访谈对文国玮的身份注得很明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就北京的人口问题发表看法是文国玮的权利,但城市人口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其专业范围,当一个专家就其专业之外的问题发言时,其识见的高度并不必然与其“专家”这个头衔相一致——公共舆论有必要把这位专家,而且还不是多么有影响力的专家,他的一句外行话当回事吗?
事实上这位清华大学教授的“考试进京”主张,其荒谬性本就不置一驳,相信即使在北京人那些“既得利益者”之间也不会收获多少掌声,那么舆论群起而攻之,反倒壮大了这种荒谬言论的声势,说是投其所好,也并不过分。
就“清华教授主张考试进京”事件,很适合引用大家都熟悉的鲁迅先生的一段名言:“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
在鲁迅这段话面前,不论是文国玮之类的专家们,还是对着这些专家狂拍砖头的舆论,都该如芒刺在背。作为专家学者应该自重身份、知而后言,而媒体也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不要见猎心喜,以为逮到了一个多么大的新闻。老话说“见怪不怪其义自败”,这是有层次、有责任的媒体必具的功力;媒体应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报有所不报”,如果媒体学不会这一法门,或者不能体会这样的新闻伦理,那就可能沦为“谬种流传”的推手而不自知,岂不“悲夫”!
评论文国玮,可以联想到钟南山。2006年,钟南山因为笔记本电脑在街头被抢,而呼吁恢复收容制度,他说:“在设计法律制度方面,我们应以什么人为本?就是应以好人为本,而不是以坏人为本,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人民的残酷。”钟南山当年说这些话的时候,就不知不觉间犯了鲁迅先生所说“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当然,对钟南山还是不可与文国玮一视同仁,毕竟作为有“业界良心”之称的钟南山,对于流浪者这样的社会问题,还是应该有起码的常识。一个专家缺少常识,缺少平等、公正的理念,就不是“专门以外”可以解释的了。但对于文国玮这样的专家,我还是认为,与其大光其火,不如不搭理他、看不见他,让其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