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夺去了7个孩子的生命,也将当地政府架上了烧烤架。遗憾的是他们不是反思自己的责任,不是忏悔自己的良心,而是把满腹怨气一古脑倾倒在焦裕禄身上:“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
这句话其实似曾相识。1999年9月的一天,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当时的兰考县委书记酒后吐真言:“我一听说什么焦裕禄精神,就烦!”
可以预料,口出“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的这位宣传干事,将难免与那位失言的县委书记一样的命运,等待他的将是组织部门的严肃处理,因为在某些原则性问题、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说错话比做错事,性质还要严重。
“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此言一出,即遭到舆论一边倒的嘲讽与抨击,但要厘清其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却并非易事。
不必讳言,不是因为这场大火,不是因为大火发生在兰考,人们可能并不会想起“焦裕禄”,并不会想起“焦裕禄精神”。人们是因为看到了“兰考”,才想起了“焦裕禄”。如果这场惨剧发生在另外一个地方,即使是发生在兰考的邻县,想必也不会有人会拿“焦裕禄精神”来拷问兰考的党政官员。
唯有兰考,他们无法将“焦裕禄”从记忆中抹去,哪怕是暂时的忘却。因为焦裕禄留在兰考的痕迹不是一般地深刻,并且还一直在加深——焦裕禄的陵园越来越大,以焦裕禄精神为主题开发的景区也越来越多,每年从年头到年尾,都有一拨拨的参观团到兰考凭吊焦陵,学习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是兰考的财富,是兰考的名片。但自焦裕禄之后的50多年里,兰考却一直脱不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直至酿成7名弃儿死于大火的惨剧。
有人可能会说:“会不会是因为焦裕禄精神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了呢?”其实“焦裕禄精神”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真抓实干”,这样的精神怎么可能会过时呢?
只有一种可能——尽管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诞生地,尽管当地政府每年都要举行隆重仪式祭奠“焦陵”,尽管当地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要大打“焦裕禄”这张牌,但“焦裕禄精神”之与兰考,却是若即实离,更不用说成为当地领导干部的精神内涵了。
是的,对于当地某些官员来说,“焦裕禄”确实是一张好牌。像“4A级景区”“政治大县”“政治主题公园”“政治文化主题酒店”等中看不中吃的形象工程,就都是在“焦裕禄”这张牌下堂而皇之的出手的。他们只在一种情况下才会对“焦裕禄”三个字表现出一种极端的厌恶——就是当自己的行为被拿来跟“焦裕禄精神”一一对照的时候。
而即便当地政府真能一心一意践行“焦裕禄精神”,人们也须明白,精神不能当饭吃,而50多年来的兰考,正是拿精神当饭吃,拿“焦裕禄”当饭吃。能当饭吃的是“实干”,能当饭吃的是“科学发展观”,能当饭吃的是“制度”。政府的行为需要“制度”去约束,政府的决策需要置于“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假使在政府决策、政绩评价、官员任用等诸方面,当地居民能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又怎么会出现“政治大县”这样的荒唐口号呢?“政治”大了,“民生”就小了,兰考究竟“倒霉”在什么地方?这或者就是答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