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到了认真思考烟花大会存废的时候了
(2012-10-14 17:05:13)
标签:
杂谈 |
一年一度的杭州“烟花大会”于13日晚落幕。此次大会因运河广场分会场发生烟花伤人事故而引起全国性的关注。这当然是一起意外,但多年来存在于民间的对于烟花大会的质疑,却因这次意外而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次意外当然不足以否定“烟花大会”的正当性,但烟花大会的安全性也从来不是民间质疑的重点。质疑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一是扰民。扰民的不止是烟花然放产生的噪音以及数十万观赏者发出的喧嚣,还有对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的影响,比如交通管制,比如对特定区域提前清场。本次烟花大会举行当日,西湖白堤到西泠桥一线从上午9点就开始“封道”,禁止普通游客进入,不就是“扰民”吗?
二是污染。尽管本次烟花大会在烟花选用上大打环保牌,比如将高亮度低烟尘降解能力强的烟花作为重要指标,燃放数量也从去年的20万发缩减到15万发,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燃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依然是未知数。况且西湖三面环山一面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恰恰不利于“灰飞烟灭”。
三是拥堵。几乎每一次烟花大会都与“拥堵”相伴相随。数十万人集中在同一区域,“拥堵”是必然的,而且往往殃及相邻区域。尽管每次大会,公交集团都竭尽全力周密布置,但在数十万的大人群面前依然是杯水车薪,所以每次大会,“走着回家”的人都不在少数。
四是“劳民伤财”。“劳民伤财”四个字当然有情绪的成份,但也说出了每次烟花大会的一部分事实。为了维护现场秩序、交通秩序,“兴师动众”那是必须的,而兴师动众又总是意味着财政支出的增加。至于烟花的购置与发射又需耗费多少资金,由于有关部门并没做到信息公开,普通大众只能想像。其实人们对烟花大会“劳民伤财”的质疑,某种程度上也正是政府信息不透明所致——整个活动到底花了多少钱,“社会赞助”的具体情形又如何,每次烟花大会的门票收入最终用到了什么地方……如果这些信息能做到透明公开,人们就会对有关部门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疑虑。
本次西湖烟花大会是“重返西湖”,而且是在西湖申遗成功之后“重返西湖”,其中自有通过烟花的绚烂彰显西湖文化的绚烂之意。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民间存在一种不同的声音,担心烟花大会对西湖以及正在申遗的运河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构成破坏。究竟会不会构成破坏,这是专家之学,但民间的这种担心还是可以理解,也理应得到有关部门的认真回应。
烟花绚烂,万民同乐,而又是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西博会盛会,“烟花大会”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与意义。但相较上述其所产生的诸多负面后果,就需要认真回答一个“值不值”的问题,尤其是数年来一直存在民间的对于烟花大会的质疑,他们的声音不应该被烟花的声音所淹没。期待有关部门展现胸襟,把“烟花大会”这个相当重要的公共话题,交给社会广泛深入地展开讨论,以期获取最大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