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同义词但还是成了同义词,这与“三公经费”概念不够清晰没有关系,只与真切的现实有关系。而且有必要提醒一句:公款吃喝等三公腐败恰恰是玩概念玩出来的产物,我们的一些官员早就把“三公经费”的概念玩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了
今日上午,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司长刘正均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强调:“目前,社会公众对‘三公经费’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的,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和公款吃喝的同义词。”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界定“三公经费”的概念与口径。刘司长的观点被媒体概括为:“三公经费”并非“公款吃喝”同义词。
“三公经费”并非“公款吃喝”同义词,这一点无可置疑。道理也很简单,“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这三个词都有特定的指向,确实不能等同于公务招待、公务出差、公务用车。
但又必须承认,两者虽不是同义词,却又难分彼此。就好比孪生兄弟长得太像,连言行举止一颦一笑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总被错认成一个人,这事一点都不奇怪。何况两者的关系还不是孪生兄弟这么简单,更准确地说,两者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公务招待、公务出差、公务用车,另一面则是“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
两者是不是同义词,这个问题其实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是公务吃喝还是正常的公务接待,花的都是同一笔钱,用的都是同一个名义。而且由于政府支出不透明、缺少必要的外部监督,政府花钱的权力不受约束,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花多少就花多少,以致即便是很正常的公务接待,也往往搞成公款吃喝;很正常的会议、考察,往往也要附加一些旅游项目,比如说中国内地并没有开赌场的打算,但到美国拉斯维加斯考察的官员那可是一批接一批;公务用车同样如此,在中国,超标准、超数量购车以及公车私用,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强调“三公经费”并非“公款吃喝”的同义词,听话听音,似乎有责备社会大众不明真相的味道。但其实最先把“三公经费”作为“公款吃喝”同义词的,恰恰是某些政府部门与政府官员,而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车腐败之所以长期得不到遏制,也恰恰是因为它们与三公支出难分彼此。不是同义词但还是成了同义词,这与“三公经费”概念不够清晰没有关系,只与真切的现实有关系。而且有必要提醒一句:公款吃喝等三公腐败恰恰是玩概念玩出来的产物,我们的一些官员早就把“三公经费”的概念玩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了。
要有效遏制“三公经费”中的“三公腐败”,一改三公支出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公开才是硬道理、监督才是硬道理。而且这事也别指望政府部门与官员的自觉———接受监督不能靠自觉,真正的监督就是要让政府与官员难受,他难受、他内心抗拒但他又无力抗拒,这才是真正的监督,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监督。“公开”很重要,“审计”很重要,但如果外部监督没有力量,没有足以让官员下台、坐牢的力量,那么“公开”与“审计”的意义也是有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