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是爱风尘 是被何缘误?

(2012-05-28 15:03:05)
标签:

杂谈

 
 

      这个社会对于成功与失败、对于好孩子与坏孩子,早已形成固定的标准,这些孩子会自动对号入座。社会与家庭可能并没有抛弃他们,但他们却免不了在心理上感觉“被抛弃”
   
    20来名少女组团卖淫,其中还有两名未满14周岁的孩子,这个新闻给我们带来的沉重无可言说。她们何以如此,何以会沦落风尘?这是一个大的话题,可以有很多角度,分很多层次来讨论。但有一种论调很不靠谱,说这些孩子是受到了日本、台湾等地腐朽文化的荼毒。这种联系未免过于牵强,尽管这些少女从事的卖淫活动在形式确实类似于日本的“援交”,这些孩子却未必知道所谓“援交”是怎么回事。当然,也不排除她们通过上网接触过日本的“援交”,但我们能把这么多花季少女的堕落,简单推到某一种“腐朽文化”上面吗?
    这些孩子的行为应该受到责备,责备她们为何丧失人格与尊严,责备她们为何丧失起码的耻感。但这样的责备又有多大意义呢?她们的人格不完整、不健康,她们的心智被扭曲,但如果可以把她们比做一件件作品的话,那么作品的失败,责任显然应该算在创作者头上,而不能要作品本身负责。20个少女沦落风尘,对应着的是教育的失职、家庭的失职与社会的失职。当然这么说显得很笼统,跟没说一样,在面对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种种问题时,这一连串正确的废话,人们总是脱口而出。
    那么我就试着具体一些、贴近一些。我先给大家说一个名词:“三校生”。什么叫“三校生”?就是中专、职校、技校三所学校的学生。“三校生”,乍一听与“三好生”有点像,但“三校生”三个字所包含的歧视性,也许只有作为“三校生”的本人才能深有体会——选择读“三校”,并非他们的志愿,但他们成绩不好,考不上好的高中;也许家庭、社会、政府对他们依然关爱有加,所以她们还可以读“三校”,但这个社会对于成功与失败、对于好孩子与坏孩子,早已形成固定的标准,这些孩子会自动对号入座。社会与家庭可能并没有抛弃他们,但他们却免不了在心理上感觉“被抛弃”;也一定有为数不少的家长,虽然没有在行为上抛弃孩子,但他们的言语、表情,给孩子传达的信号是:你没有希望了。
    当孩子一旦有了“被抛弃”感,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自暴自弃,或者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反抗、来证明自我——证明自己即使脱离了父母,也能够独立生存。所以“三校生”也就成为了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相对集中的一个群体,而上海这20来名卖淫少女,多数就来自这个群体。
    有人说,这些孩子欠教育——欠道德教育、欠耻感教育、欠生理教育。其实他们欠的,是被尊重、被认同;他们缺的是整个社会给他们一个自然的微笑,里面没有轻视、没有失望、没有怜悯、没有做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