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杰森是公益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在美国上大学时,他就参与了多个公益组织;来到中国之后,他还和几个同学共同加入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英文的项目。他现在正计划着和朋友创立一个叫“义工社会”的网站,目标是给南京人提供义工项目的信息。所有这些都是“训练”,训练得多了,最后就是“训练有素”,就会事到临头很自然地落实到行动上
从2012年5月5日晚上开始,一条微博蔓延了整个网络。网友在微博中写道,“麦当劳门口,一个外国人买了两包薯条,分给乞讨的老奶奶一包,两人席地而坐,开心地吃着聊着。好温暖。”并附有照片。这个外国人的中文名字叫“陆杰森”,他是一位美国在华留学生。
看到这条微博被转发那么多次,“有爱”“敬佩”“感动”“爱心关怀不分国界”的赞扬声不绝于耳,不由得顿生感慨:啥叫“物以稀为贵”?这就是。
陆杰森所做的,其实可以用一个中国成语来概括:“恤老怜贫”。我们其实不缺这个,“恤老怜贫”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涵之一;或者可以说,它是人类进化到文明阶段所应有的一种基本的情感,并不值得大书特书。难怪陆杰森面对采访很意外:“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来采访我,倒让我觉得很害羞。”
但就是这样一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在中国网友间收获了无数“感动”。
“感动”,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但又是一个多么滑稽的字眼。我们不少人,总是很容易被他人的善举所感动,而很少自己感动自己。人们往往把“道德观”与“道德”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是两回事,道德是一种实践,不管多么高尚的“道德观”,如果不能化为行动,都毫无意义。“感动”也一样,人们之所以被陆杰森所感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与陆杰森一样,都有着对弱者的同情与悲悯。而我们多数人与陆杰森不同的是,我们内心的同情与悲悯,有时有,有时无。看电影、看小说、看新闻的时候有,甚至泪流满面,而一到见真章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着了,就成了看客,就成了小悦悦事件中那18个路人。
在陆杰森这件事上,有一个情节是陆杰森到附近麦当劳买了两包薯条,与那个乞丐老太一人一包。由麦当劳,会马上联想到“肯德基”,于是就不能不提到刚刚发生在肯德基杭州城站店里的一件事,一位残疾老大娘只是想在里面稍稍休息会,就被该店保安粗暴地推倒在地并赶出门外。不妨设想一下,这家肯德基的保安,还有该门店的员工,如果面对陆杰森的所做所为,“感动”也一定会油然而生吧?但“感动”是一回事,“行动”却是另一回事了。
从陆杰森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但中国也有句古话:“学而不思则罔。”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陆杰森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者就是:道德是需要“训练”的。陆杰森面对一个乞丐老人,很自然地施以同情与援手,这是“训练”的结果。从报道中看,陆杰森是公益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在美国上大学时,他就参与了多个公益组织;来到中国之后,他还和几个同学共同加入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辅导英文的项目。他现在正计划着和朋友创立一个叫“义工社会”的网站,目标是给南京人提供义工项目的信息。所有这些都是“训练”,训练得多了,最后就是“训练有素”,就会事到临头很自然地落实到行动上。不必讳言,我们当前道德教育的弊端之一,正是说教有余,“训练”不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