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试图以自己的问题去回答对方问题的时候,分歧与对立就随之而生。舆论近日关于“媒体质疑陈光标”事件的争议,之所以相持不下,难以交集,症结即在于,双方都试图以自己的问题去回答对方的问题
第八届中国慈善排行榜4月26日揭晓,“首善”陈光标榜上无名。有人认为这与此前有媒体质疑陈光标“诈捐”有关,更有人认为这是对陈光标的刻意打压。
据说此届排行榜入选标准是2010年年度捐款100万以上,那么捐了3个亿的陈光标竟然无缘“慈善榜”,乍一看确有“刻意打压”之嫌。但问题是,陈光标能够给出证明的只有7000万;当然7000万也完全可以榜上有名,但问题是他坚持自己捐了3个亿。如果“排名不分先后”,慈善榜没有陈光标当然说不过去,但慈善榜是一种排名,那把陈光标排在哪个位置——是按3个亿还是按7000万?
有人说,陈光标到底捐了3个亿,还是捐了7000万,有那么重要吗?但至少,对这个“中国慈善排行”来说,数字的真实性就十分重要,不然这个排行榜之公信力何在?
其实有些问题很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比如,慈善应不应该顾及慈善对象的尊严与感受?虚报捐款数目是不是有违诚信?质疑陈光标是不是媒体的权利?陈光标有没有“免于被质疑的自由”?一个明星式人物、楷模式人物应不应受到更严格的检视?质疑陈光标的某一个方面与“打压慈善”能不能画上等号?即使质疑的方式不对内容不对动机不对,能否因此否定媒体质疑的权利与意义?
如果只以“是”与“不是”来回答上述一连串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同一种答案。
当然还可以再加入一些问题——可不可以凭陈光标行为方式的瑕疵,而否定他的善举?对怀有功利目的的慈善应不应保持一份宽容?即使虚报了捐款数目但一年捐7000万,是不是依然难能可贵?质疑陈光标是否需要以中国国情为背景?是否需要特别小心,以免误伤中国刚刚起步的慈善事业?
如果只需回答”是“与“不是”,绝大多数人同样会选择同一种答案。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上述这两串问题,只是“问题”,而不是“答案”;而当人们试图以自己的问题去回答对方问题的时候,分歧与对立就随之而生。舆论近日关于“媒体质疑陈光标”事件的争议,之所以相持不下,难以交集,症结即在于,双方都试图以自己的问题去回答对方的问题。
其实有些真相,需要交给时间来检验,@五岳散人所谓“高调慈善而邀名,最终他身败名裂的话,那点善行比不过对慈善的伤害”,并非危言耸听;所以媒体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如@青年时报章所说:“媒体的质疑方式和文本或许值得商榷,但质疑‘媒体的质疑’,则有悖于常识!因为,质疑是媒体的天然使命,是健全社会的免疫功能设计。无论是慈善标兵、道德模范,还是社会贤达,高官巨子,都应该坦诚面对质疑,在公众的口水中,洗洗更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