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着骂名” 如何“继续”?

(2011-02-15 22:33:27)
标签:

杂谈

“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回头看”云云,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大忌,若大错已成,“回头”何用?“历史证明”大抵说得通,“历史必将证明”大抵靠不住——要“证明”就现在证明,开“空头支票”做甚

 

全市5000多个建设工地遍地开花,交通堵塞,尘沙飞扬,市民抱怨一片。对此,原武汉市市长、刚刚上任中共武汉市委书记的阮成发坦言:“我知道,在网络上有人叫我‘满城挖’”, 但“大建设不会停止,我会顶着骂名继续下去”;“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我们不这样做,我们会对不住这座城市,对不住市民。”

阮书记“我会顶着骂名继续下去”,可谓掷地有声,让人想起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的名言:“人言不足恤。”对此有人批评这是对“民意”的蔑视,窃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顶着骂名”发生在哪一个环节。

常识是政府在做出某些重大决策之前,需要广泛征集民意。“民意”未必代表“真理”,有时甚至就站在“真理”的反面,但不论多么正确的决策,如果得不到“民意”的支持,就都缺少足够的正当性。一项政府决策的正当性,不是建立在“正确性”上,而来源于出台的过程。也就是说,武汉市的“大建设”,正当与否,何必待“三、五年或者十年后”?只验之“决策程序”足矣。如果阮书记“顶着骂名继续下去”在决策过程中就已发生,那么即使三、五年后全武汉人都对阮书记感激涕零,也不能证明他是在做一件对的事情。

这么说,似乎“民意”也有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需要指出的是,征集民意的过程也是政府与民意互动的过程,政府可以在与民意的互动中对政策加以说明,媒体上的讨论也可让“真理愈辩愈明”,政府更可以吸纳民意中的合理成份对政策做出调整,并最后获得民意的支持;这还是一个概率问题,“民意”确实可能扼杀一项正确的决策,但从概率上计算,这种可能是小概率的,而无视“民意”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则是大概率的。“民主”之所以比一个英明的君主重要,就是基于概率的计算。

当然,如果阮书记“顶着骂名继续”不是发生在决策环节,而是发生在落实环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一项既定的决策,而且事先获得主流民意支持的决策,在落实中就是要简洁、明快,而不能拖泥带水;要一项政策获得所有人的认同,或者不产生任何负作用,是不可能的,总有人说三道四(声音还很高)。但依然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在落实过程中,爆露出的一些问题,是决策时没有预见到的;或者在落实过程中,政策走了样,不是扰民,就是腐败——当此之时,主政者还可以“顶着骂名继续下去”吗?

事实上,“事隔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回头看”云云,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大忌,若大错已成,“回头”何用?“历史证明”大抵说得通,“历史必将证明”大抵靠不住——要“证明”就现在证明,开“空头支票”做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