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羽日记
老羽日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35
  • 关注人气:6,6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问题不能还停留在“养”的层次

(2011-01-05 14:33:47)
标签:

杂谈

    “老有所养”不过是生命的延续,两个字是“活着”;而“老有所乐”才真正是“人生”的延续,三个字是“活得好”。怎么才能“老有所乐”?前提是有健康、有余钱、有余暇、有爱好、有自由、被尊重,无牵挂。至于子女“常回家看看”,这个真的可以没有

  

    民政部有关人士日前向媒体透露,新起草的《老年法》修订草案中将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以前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

 

    立法的本意当然是好的。但子女“常回家看看”,与子女对老人尽赡养义务,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属于感情范围内的事,后者属于物质范围内的事。感情可以是假的,但钱是真的。所以要求儿女尽赡养义务,有意义;让子女“常回家看看”,则属于感情上的事,岂可强求得来?用法律的手段维系亲情,只会让彼此的情份背离得越来越远。

 

    再说我们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其严峻情形是一对夫妻要赡养4位老人,再下一代,可能就要赡养8位。你要他们尽赡养义务都已是难以承受之重,你还要他们常回家看看,他们恐怕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我觉得解决老人晚年的孤独问题,需要转换思维。毋须讳言,国家目前的思维依然停留在“养儿防老”这一层次,在物质层面是如此,在精神层面也是如此。要让中国老人“夕阳无限好”,就必须将“养儿防老”这一思维抛诸脑后,也就是不要再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子女身上。

   

    那么怎么办呢?

   

    首先国家要在全民健康上下工夫,让我们的国民都有一副好身体;要抛弃举国体制,你金牌世界第一,有全民的健康重要吗?如果我们的整体国民健康上去了,那么等他们成为老人的时候,他们就还可以做事,比如休闲、旅游、甚至发挥余热;有事做就可以避免孤独,精神状态也会好,会很阳光,子女也会乐与之相处。

 

    其次是给我们的国民增加收入,我指的并不是给老人的养老金增加多少多少,那是杯水车薪,我们必须在国民没成为老人之前,就把他们的收入提上去,等到他们老了,也才有足够的积蓄去尽情地享受生活。

 

    还有就涉及到文化方面了,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对父母一方来说,强调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奉献到老;对子女一方来说,强调对父母的“孝”,让子女背负一生的感情债。我们的父母对子女的奉献能否不要那么多、那么长,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财富给自己?对“亲兄弟明算账”人们大多都能接受,其实“亲父子”又何妨“明算账”,免得以后谁欠谁的夹缠不清;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少一点“无私奉献”,做子女的以后也就少一点债务。

 

    我们常说“老有所养”,说了几千年了,被当成“大同”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大家都知道,“大同”是比“小康”更为高级的层次。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们看西方发达国家老人们的生活,早超越了“老有所养”这一初级阶段——“老有所养”不过是生命的延续,两个字是“活着”;而“老有所乐”才真正是“人生”的延续,三个字是“活得好”。怎么才能“老有所乐”?前提是有健康、有余钱、有余暇、有爱好、有自由、被尊重,无牵挂。至于子女“常回家看看”,这个真的可以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