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政化不去 “海外培训”意义有限

(2010-05-22 11:54:26)
标签:

杂谈

  人们或可期待这些出国培训的校长,回国之后能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我们又不得不直面,他们正是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又总是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日前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2010年项目的通知》,项目共五期,计划培训高校领导100人左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组织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是为了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开阔高校领导国际视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从这项活动是要由有资格参加培训的学校“报名”“申请”,而非由教育部指派、强制参加来看,这个海外培训更像是教育部送给这些大学校长的一项福利,而不是一项工作任务。教育部想没有想过,如果没有人报名,这个项目不就无从落实了吗?还是早已料定,像公款出国这样的好事,大学校长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呢?
  诚如有网友所说,要“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最好先搞清那些“世界著名大学”之所以“成功”,是否乃是其校长曾经赴“海外培训”的结果;最好先搞清楚人家的教育部,是否也组织过同样的“海外培训”。不可否认,“海外培训”确能“开阔高校领导国际视野”,但在信息交流十分便捷的今天,“开阔国际视野”是否一定要远赴海外,大可商榷,毕竟出国一次,花费不菲。而真要亲身体验世界著名大学的运行过程,24天的行程又似乎太短了,为何不能派这些大学校长去做人家的校长助理,做他个一年半载?
  当然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你去向人家学什么,学成回国之后又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比如人家大学的校长,不是来自于教育部的任命,更没有部级、副部级的行政级别——如果是向人家学这个,那这种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用不着去学,而是去做;如果是向人家学习其他办学经验,则学了也未必有用,因为中国普遍“行政化”的教育体制决定了中国特有的办学“土壤”,任何来自西方的先进办学经验,都可能水土不服。
  尽管教育“行政化”问题多年来屡遭诟病,教育部迄今未显露出半点想要改革的迹象;即以这个“100名校长海外培训”项目而言,正可看作中国教育行政化的一个最新标本。人们或可期待这些出国培训的校长,回国之后能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我们又不得不直面,他们正是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又总是体制改革的最大阻力。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指出的,“这些年大学校长哪个不出国?不成天待在外国就算不错了。他们不是不知道大学该怎么办,而是不想那么办。”
  让大学自治,减少行政干预,给学术应有的空间,是中国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制度前提,舍此,则“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不啻缘木求鱼。需要指出的,是日前由英国某机构推出2009年亚洲200所最佳大学排名,香港大学名列榜首,香港地区共有三所大学跻身前十——内地大学校长若要“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何必舍近求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