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嘎纳电影节的第一感受

(2007-05-31 10:14:59)
标签:

嘎纳电影节

嘎纳

cannes

感悟随笔

分类: 杂感
http://s10.sinaimg.cn/orignal/3fe04f9f6cb24e08c5659
(发表于《中国电影报》5月30日,根据电影报的政策,对国产电影只许报喜,因此在此将没有登出的国外媒体对《盲山》和《夜车》的评论附载后面)

今年是嘎纳电影节60华诞,节日气氛自然十分浓厚。上一次来嘎纳几乎是10年前了,这次来的感觉是除了人更多,市场更大,其它几乎都和十年前一样。

《好奇害死猫》在电影市场里几乎成了一个亮点,除了有80%左右的上座率外(这在以买卖片为主的市场放映上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还以优异价格条件卖了美国、英国、法国和欧洲等国家的放映权(都是MG即“保底合约”)。我们的销售代理也非常高兴,说这些成绩除了得益于他们的充分准备工作外,还要感谢我们在最后一刻重新设计的海报,它在市场的入口处确实十分抢眼(以后将专著文章写海报的设计),确实吸引了很多人。

这次参与嘎纳电影节期间除了看了一些影片外,也接触了众多国外电影人,以下将把一些见闻和体会与读者分享。

国际上呼吁中国推出“有新意”的影片

《综艺》(Variety,国际版)对全球首席影评人艾利先生的待遇实在优厚,每年都专门为他在嘎纳租一套豪华公寓。他邀请了同行的著名影评人到他的公寓举行私人聚会,我碰巧也和熟人一起“蹭”了进去。大家边吃着艾利先生为大家准备的韩国火锅面,一边尽情地聊着。

当我问及这些影评人有没有看这次中国被电影节选上的影片后,他们都点头说看过了,但又都摇头说这些影片真难看,形容这些影片是“同一类型的老掉牙的故事”(the same old story)。他们几乎都一口同声地“声讨”电影节的选片人是典型的“明信片电影”选片人,即用自己对某个国家的印象来选择他们认为代表那个国家的影片。并且抱怨看这些国内参赛影片简直就是“备受煎熬”(Torching,见附件中对中国部分参赛影片的评论)。

艾利先生对中国电影非常熟悉也非常有好感,他是特别重视放映中国影片的乌迪内(Udine)远东电影节和希腊特萨罗尼基(Thessaloniki)电影节的创始人之一。他非常好心地告诉我,国内有些电影人把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当成中国电影“走出去”和“国际化”的伟大成就了。其实这是很不实际的甚至有些“傻”,因为这些人根本不知道电影节有多“政治化”(Political)。他举例说,前些时候一部在柏林电影节得大奖的电影和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得大奖的电影,在国际市场和国内的票房表现都很差,这是意料中的事。他说,大家都应该明白,要在电影节获奖实际很容易,只要“题材政治化”就很有希望得奖,但要电影赢得观众就没那么容易了。他表示国际观众实际早就厌倦了中国那些拿“陈旧落后”来取悦国际电影节的电影了。另一个影评人说,这次参加“一种关注单元”的某中国影片,连音乐都没有,粗制滥造,拿中国农民的愚昧来博评委的欢心。开玩笑说导演肯定是拿了法国人的制作费改善自己的生活了。并说只有法国人才这么“傻”。

参加了乌迪内电影节的史蒂芬先生(Screen International,《国际银幕》资深电影研究员)向大家形容了《猫》在乌迪内1200人剧场内获得爆满的欢呼声的情景,并介绍了我通过意大利最著名的实况广播与意大利听众交流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情况。他们认为,《猫》确实在中国推行制片人体制和发行中小影片方面开了先河,彻底走出了靠“电影节获奖”混饭吃的老路,希望我们再接再厉。当这些影评人听了我提出的今年要推出多部国产现代都市题材影片后都十分兴奋,希望我在今年的AFM(美国电影市场)能够宣布这些电影的内容。

观众其实很聪明

这次在电影节参加竞赛单元参展片的《神经病》(Sicko)是由《华氏911》的导演麦克.摩尔执导批评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我们参加了该片的首映式。在2000人的主放映厅内,拥挤的观众在观片过程中欢声笑语,气氛十分热烈。他们都被电影的幽默风格所感染,影片对美国的医疗系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赞扬了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影片结束后约十分钟观众都在用掌声向导演表示祝贺。按理,这影片的“宣传”效果应该是达到了。可是第二天,我问了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他们的回答几乎都是“影片很娱乐,但我们根本不完全相信麦克.摩尔的观点,他对各国医疗制度的描写太片面”。在仔细问了原因后,英国的观众就告诉我,《神经病》对英国公费医疗的描述只是强调了它“免费”的一面,但故意没有给观众知道要“享受”这样的公费医疗需要很长时间的排队等待,而且纳税人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们很多人宁愿花多一些钱享受更优质的私人医生的服务。加拿大的观众更直截了当地说,“免费医疗确实对老人合适,但我们国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都快破产了”。看来,观众并没有被《神经病》所左右。至于在嘎纳盛传的“《神经病》制片方率领庞大律师团来嘎纳维护导演的权利”以及“美国政府要扼杀电影《神经病》”的传闻,几乎所有人的反应都是“这很明显是出品方的市场推广招数(Marketing gimme),没人相信美国政府回干预一个导演的作品”。看来,市场招数用多了的直接结果就是把观众训练聪明了。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电影是用来“教育”观众的,而在信息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要被单一的媒体形式来左右谈何容易。

非好莱坞大片其实很好看

这次在嘎纳看了昆汀的新片《死亡证据》(Death Proof),说实话,除了感觉导演用毒品过度而寻求感官刺激外,没有什么新意。法国人更是把这类片子形容为“犯罪愉悦感”(Guilty Pleasure)。意思是说,导演在追求观众的感官刺激同时,其实是在进行犯罪活动。

另外,一些小国家的片子却非常好看,比如泰国的《马路帮派》(Mid Road Gang)是讲一群遭到遗弃的狗互相帮助,历尽千辛万苦帮一个受伤狗去医院治疗的感人故事。日本新导演吉田大八的《胆小鬼》(Funuke domo,kanashimi no ai wo misero,由日本偶像演员佐藤江梨子和佐津川爱美主演),讲的是姐妹两个暗自争斗的故事,是个非常幽默黑色的影片,市场反映颇好。

我当年代表派拉蒙参加嘎纳电影节时,当时的派拉蒙娱乐公司总裁汤姆就告诫我,“千万别去看竞赛单元的影片,你会非常失望的!好片都在市场上放映,因为没必要去自找竞赛失败的负面影响”。后来我确实印证这话的正确,当年看了包括侯孝贤的《再见,南国,再见》等参赛片,都让观众昏昏欲睡,曾发誓“再也不上当”了。可是这次我觉得可以再试一次,结果还是败兴而归。新加坡的《快乐工厂》(实际是泰国导演的作品)沉闷得让观众在一小时内就走了大半。奥地利的《进口出口》(Import Export)真是不知所云,电影结束了两条故事线也没有交叉点。有的影评人还说这是“大师之作”(Master Piece),看来我只有自愧缺乏艺术细胞没有欣赏能力了。

总之,这次参加嘎纳电影节在市场上有所收获,非常可喜;但在观片上感觉大多数电影都是一般水平,比较失望。

附录:国外著名媒体对中国参赛电影的评价

关于《盲山》:

一片安静的中国自然风光,一大堆落后农民的刻板印象,再(非常缓慢地)搅和进一个关于拐卖新娘的社会主题,这就是《盲山》,一份电影节速食快餐。没什么戏剧性和独创性,不过这场由编剧兼导演李扬呈现的毫无新意的二次亮相,仍然可以找到有限的艺术电影观众,尤其在西方市场上,还有一些对中国大陆落后的社会写照感兴趣的人……
没有音乐,除了些民谣。强调了农村可怕的混乱氛围,但也反映出这个生搬硬套的故事并无任何的情感支撑。
——Derek Elley (Variety《综艺》)

这个关于诱拐和贩卖年轻女大学生的故事拍得悲惨但是过于直白,缺少了李扬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首部作品《盲井》中丰富且依靠人物发展故事的设计。
——Lee Marshall (Screen Daily《每日银幕》)

关于《夜车》

在其首部讽刺幽默作品《制服》(2003)之后,中国大陆电影人刁亦男带着他的《夜车》一大步跃进了最低限要求者的怪癖中。高调创作但令人倦怠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法警的孤独人生,他正身处冷酷的工业中国背景之中。这个故事将受到某些评论和电影节的欢迎,对他们来说,贾樟柯那一类人所拍的混乱不堪、欧洲类型的电影才是中国大陆影院的未来。大多数观众将离席而去……
——Derek Elley (Variety《综艺》)

http://s3.sinaimg.cn/orignal/3fe04f9fa6f9bb544795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