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音节界的”金色大厅情结“

(2007-01-13 23:26:36)
分类: 杂感
中国是一个特别出“情结”的国家:电影界有“奥斯卡情结”,科学界有“诺贝尔情结”,音乐界则有“金色大厅情结”,就是但凡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就非要在“有生之年”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出一回,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如何被“国际”承认了,等等。

到了维也纳之后,才发现,人家那的“金色大厅”也就是诸多音乐厅和剧场之一,没有中国人那种撕心裂肺的神圣感。

“金色大厅”的真正名字是Musikverein,它是由Theophil Hansen在1867-1869年期间设计建造的。这里不仅是“音乐之友协会”的总部(Society of the Friends of Music),也是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Vienna Phiharmonic Orchestra)两个演出主场地之一。另一个场地是著名的“歌剧院”(Staatoper)。这个“金色大厅”的建筑音响效果设计十分讲究,那18世纪时没有麦克风和音箱,因此,在剧场的后方也要求听得到逼真的乐队效果。我在“新年音乐会”上就目睹剧场楼上后方有约300人的“站票”。

这个音乐厅主要是给交响乐队和室内乐队设计的,因此长期没有很好的安装电子扩音设备。

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音乐人们纷纷拥往“金色大厅”,和“金色大厅”较起劲来了。要知道,中国除了“地大物博”外还有“人口众多”,一拨拨的人拿着钱来要在那场地办演出,人家总还是尽量给个面子,这里是商业演出场所,没人和钱过不去。尽管人家觉得在这里办民歌演唱会有点不靠谱,可你出得起钱,剧场有时间(这里一年有800场以上演出),那你就演吧,反正咱中国人都知道,演出其实不是给奥地利观众看的,而是给咱中国侨胞办的。要知道,在维也纳就有600多家中国的餐馆。

要说有些演出多“成功”,多受“国际承认”,那是瞎扯,全是拿着在“金色大厅”演出过的招牌回国骗中国人的。曾经有一个中国湖南籍著名歌手在这里举办了演唱会,我的一个老外朋友说怎么这妹子的嗓子都快唱“劈了”?后来我在一音像店看到了演出的实况录像,确实,她的表演那天大失水准,据说是感冒了。好笑的是,一个民歌手在这里载了的事没人敢提,另一个号称“新一代”的谭姓民歌手又在这个举办了“轰动”的演出,她非要和那湖南妹子较劲。看到她那在“金色大厅”舞台上手捧“麦克风”的演唱录像,作为中国人会感到无地自容。人家奥地利的观众可是受了数百年的音乐熏陶呀!

要说咱们的演出在维也纳造成了多大的轰动效益,我看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在老挝的某报纸上有这样一段报道:某老挝歌手在天桥剧场举行了一场“轰动北京”的演出,获得了北京全体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天桥剧场是世界最著名的剧场之一,只有被世界承认有极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家才会被允许在这里演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