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感 |
第一次来到釜山电影节,而且是以制片人的身份来,感觉与以前在派拉蒙任职时参加电影节不一样:那时参加电影节只是参加Party的感觉,和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见见面,打高尔夫球,从来不去关心那帮靠电影节吃饭的穷哥们。而这次在电影节上却因为我们海外代理的关系认识了一些长期混迹各电影节的朋友,深深体会到他们拍电影的艰辛。他们找钱真不容易啊。
釜山电影节的亚洲电影交易市场特别设置了帮助导演找钱的交易市场PPP(Pusan
Promotion
Plan),每天安排导演“坐台”和各种有意投资电影的公司或个人开会交流。PPP还设置了2万美元奖金给约见最多投资人的导演。最后这个奖被我的好朋友彭浩翔卷走了。他的PPP电影项目是One
Day of
Ibraham,讲的是在一天中一个肯尼亚小孩为了缴纳上学给老师的水作为“学费”的故事,非常感动人。我替他感到高兴。
韩国显然不是一个国际化的国家,小国民族的自我保护意识十分强烈,甚至是毫不遮掩的,釜山就更是这样。我曾经在前面的博客中提到,在5星级的宾馆中什么设备都只标有韩国字,而酒店里会英语的服务员更是凤毛麟角,每次打电话给客房部要东西都得搓一肚子火。
再看电影节选的中国参赛片子,那要不是有阶级仇民族恨,故意想恶心中国的电影制作水平的阴暗心理绝对不会选这些片子。我在参加完香港HAF和贸促会举行的招待会后碰上了综艺杂志的首席评论员戴利克,他刚看完了一部以植物命名的中国参赛电影,一脸的疲惫,说那电影不是一般的难看,是相当的难看!我没听说过这部电影,随口告诉他我曾经在博客里抨击过一些导演老想把自己的精神垃圾倒给观众。他说,这部电影如果有垃圾倒给观众那还算是不错的,关键就在于它连垃圾都很少有。是一部DV级的三流学生电影。他也怀疑为什么电影节会选了这部片子而且是参加竞赛的?他说好在他不用给这部烂片写评论。
我的分析是,韩国是一直想标榜自己是亚洲电影的老大,但中国电影的影响对他们是个极大的威胁。他们很了解中国导演喜欢在电影节获奖的情结,因此故意选了一些不代表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电影参赛甚至给它“获奖”!目的就是想误导中国的年轻导演们照着这些“烂片”的路数拍下去,直到把中国整个的电影制作水平都给毁了!那时,中国的电影就真的不是韩国的对手了。当然,这些电影节的主办者也是有策略的,凡事不能做的太张扬,他们深知中国人好面子,于是开幕闭幕都是把刘德华捧出来,让你“感觉”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在釜山电影节出尽风光,特牛B,特崛起,可是仔细一分析,人家香港虽归了中国,但和“中国电影”感情两码事!咱一时半会儿够不着人家。韩国人就希望你们“虚”在表面的繁荣里,而他们争取到时间干几年实事。要是觉得我说得有情绪,你们看他们把中国禁演的电影《颐和园》在釜山捧成了什么样就知道了!那导演曾经为了自己在某国际电影节得奖,丧心病狂地和中国电影部门对着干,把完全无关的政治背景生拉到电影情节中,几乎给中国年轻导演和制片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曾经宽松的审查环境一下又紧了起来。
聪明的中国人岂能被个别韩国人的小肚鸡肠和雕虫小技给骗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多嘴提醒中国电影界的年轻人,小心,别上他们的当!
另:全世界每年有3000多个奖项颁发给与电影有关的人或电影,几乎每天都有十几个。釜山电影节的奖没什么了不起,千万别把它当回事!
有关《颐和园》的评价:
Variety的全球首席影评人Elly对《颐和园》的评价极低,说该电影至少多了30分钟(一共140分钟),而且硬扯上一些不相关的政治背景以博取评委的关注。(http://www.variety.com/review/VE1117930547?categoryId=31&cs=1
,“However, there's an
unmistakable feeling throughout "Summer Palace" that Lou is
deliberately pressing hot buttons to cater to Western auds. If the
pic does end up being banned in China, that will only add to its
prestige in some Western critical circles --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pic is at least half an hour too long and poorly organized on a
dramatic level.”在看《颐和园》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娄导演是在故意触及一些敏感按钮来适应西方观众的口味。其目的是如果这部电影最后真的在中国给禁映了,那它就会增加在一些西方影评圈人里的地位,尽管事实是这部电影起码有30分钟是多余的而且用艺术标准来衡量是极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