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军事才能有限,这竟然成了现代史学界的公论,甚至因此连《出师表》这篇彪炳千古的文章也被否定了,诚是可叹!
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从陈寿写《三国志》开始,对诸葛亮就有批评,如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见主要方面有二:一是连年征战,二是奇谋为短。真是如此吗?不妨来分析一下。
1、连年征战:五次北伐,的确可以算连年征战,但实际上,北伐无功才是众人垢病的口实吧。那么诸葛亮北伐真的是没有任何希望吗?诸葛亮北伐,一般都是因为山地运粮不便,部队饥馑才撤退的,并不是战败。为此,他先发明“木牛流马”以便山地运粮,后来又屯田杂耕于陕西渭南,以为久驻之基。如果诸葛亮再长寿一点,那么,再过一两年,司马懿“待弊(粮尽)”的借口必不攻自破,只有被迫决战,战则胜败在五五之数,且正兵大决司马懿未必是诸葛亮的对手,如胜之,则魏人破胆……再过几年,齐王曹芳即位,魏国萧蔷乱起,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2、奇谋为短:兵法有云:“敌坚则用正,敌脆则用奇”,用兵其实不过奇、正之变,但只有明察了敌情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奇、正的用法。大家都知道,使用奇兵的效果快捷,而正兵的效果则迂缓,而诸葛亮并非不能或不愿用奇兵,但时势不允许他这么做。试想,郭淮、司马懿之流可算擅长奇谋诡诈的吧,尤其司马懿出奇制胜,变化如神,连孙权都忌惮他;而且魏国并非“脆敌”,难以遽破,设若诸葛亮出奇兵掩杀,恐怕难以见效,且司马懿之流也必将用计谋来消灭蜀军,这样不就太蠢了吗?何如用堂堂正正的战法去对待敌人的阴谋诡计?诸葛亮正是用这样的办法,仗还没打,司马懿在情势上已经输了,再加上诸葛亮谨慎用兵,“进无速奔,退无遽走;突兵不能触其膺,奇兵不能缭其背;伏兵不能击其肋,追兵不能击其后;谍间无所窥,诈谋无所用;当之则破,触之则靡。”(陈同甫语)司马懿空有一肚子奇谋无从施展,最终不敢决战。如果不是使用正兵,恐怕做不到这样吧。所以诸葛亮的战略就是用正兵来挫败魏军,打持久战,想在几年之后再收功效,惜乎天不假年,未竟全功。于是后人看到他没有成功,就说这是不用奇谋的错误,不是太过武断了吗?
由是观之,诸葛亮并非没有军事才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去蜀军营垒处所查看,只得叹服:“天下奇才也!”桓温伐蜀,闻小吏对诸葛亮之“妥当”评语,也不得不惭服;李靖更是在兵书中多次论述诸葛亮兵法的妙处……也许这才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吧!书生的议论,又怎能听信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