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里说梦

(2008-05-01 13:44:55)
标签:

梦境

佛教

因明学

杂谈

分类: 随笔

    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人类心理生活的深穴,揭示了许多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引导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人类文明。但是,诸位可否知道在东方的传统哲学中,对于梦的解析也已经到了十分深刻的程度了呢?

 

    佛教的因明(逻辑)学讲述梦的起因是源于“独头意识”。所谓“独头意识”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略来说,唯识学把一心分为八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意识”又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前者是与前五识共同发生作用,后者是单独发生作用。当人进入睡梦的时候,“意识”凭借前五识原来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就可以生起“独立”的潜在作用,于是便引发了梦。若再加详细分析,又可将梦境约略分为5种:1 想、2 忆、3 病、4 曾更、5 行引起。“想梦”即由思想而成梦境,也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忆梦”是由于回忆人物、经历等而成梦境,《列子·周穆王》云:“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说的就是这两种梦;“病梦”则是由于身体产生疾病,便会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梦境,《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即是一证;“曾更梦”就有些复杂了,它是结合了前三种梦境再牵连过去经验而成的梦,所以梦中之境,绝少有超过自己的知识、经历、经验所留下的印象,如有,那其实也不过是自己前世多生累劫的经历而已;“行引起梦”则非常情可测,如梦素未经历之事,素不相识之人等,但经过若干时日,现实之事竟与梦境相符,这是一种“十藏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的超觉状态,也是最为神秘难解的一种梦。

 

    “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我这个凡夫俗子罗嗦梦境又有何义?庄周云:“至人无梦”,但缘何释迦犹梦金鼓,宣尼犹梦坐奠于两楹?其意可深思。其实,圣人岂非无梦?醒梦如一耳。凡梦中之一切,皆不可控制,殊不知我们日常生活,一转动间,刹那即逝,具乃无常,与梦何别?“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浮生若梦啊!我辈应做如是观,善哉,善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幸若舞·敦盛
后一篇:齐彭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