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2015年第三期(总第十二期)卷首语
(2015-11-09 10:09:12)
标签:
陕西文学评论专辑 |
分类: 思想评论 |
《陕西文学》2015年第3期 卷首语
频阳
本期重点推介青年作家黄朴。
暑期去黄朴老家,出丹凤县城东北行四十公里。一山连着一山,四五米宽的水泥乡路,车子几乎顺着沟道爬行。弯急坡陡,自然缓慢。满眼皆绿色,山上重叠堆积的石头,被郁郁葱葱的草木覆盖,庄稼稀少,大多伏在沟底里崖畔上,世外桃源的景象,自然是地僻山荒。车到三十公里处方爬上山顶,巨石当头,名曰“界桩”,然后下行十余公里,才是峦庄。想象进山之路先前的原始状态,同行的友人连声感叹:黄朴能走出深山,上省城名牌大学,真不容易。我同样感慨:人生之旅亦如这崎岖之山路,经历艰辛和苦难,是一场无法逃避的宿命。
在峦庄地域,我首次听到《孝歌》,像被一道闪电击中,内心的震撼久久不息。阴师咏唱,孝子贤孙披麻戴孝,围棺顿首哭诉,鼓乐声骤起;那是生命的长歌,悼亡的安魂曲;自遥远的天边飘来,在幽寂的山谷回荡,几乎是天人共鸣;一生辛劳,祝福向天国。身处秦地一隅,我感受到了《离骚》《九歌》的韵律。感受到湘楚徽豫文化遗风,从第一代拓荒者的血管里一直脉动至今。《还乡》等小说正是一路追踪这种高贵的人文情怀。黄朴十九岁就在国内文学大刊上发表作品,认识他不足两年,其低调和谦逊,出乎朋友们的预料。
夏立楠小说是在众多来搞中发现的,本期作为新锐作家推出。正是由于小时候贵州新疆两地的生活,使得少年老成。如今他以《猫眼》看人看事看物,就有了不同于寻常的视域和角度。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冷静、含蓄、不动声色,用细节和事实说话,揭开人性最隐秘的一角,语言朴实,干净,准确,似乎自然天成。我随后浏览了他博客上的系列散文与随笔,他第一篇小说的浑然一体,是有其来源和路径的。魏市宁也是新生代,他的探索具有实验性。追求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使小说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和人物个性的本来面目,是文学写作的基本点。
这两年八零后作家寒郁在国内文坛比较活跃,我们欣喜地看到他在向既定的目标长足行进。天赋与勤奋呼应,艰难和喜悦俱在,奥林匹克山顶白雪皑皑,阳光之下,风光无限。《雨夜》是实力的再现。
《市井文人》和《烟火江南》等散文值得一读,记忆是文化的遗存,是失落了故乡的游子的念想,是人文之根,它持续浸润民族遗传基因。本期诗歌篇幅较大些,诗人们调动了全部阅历和学养,在天人之间倾情歌吟,意象蓬勃。
结合上期推出的崔敏小说,我们发挥陕西省写作学会专业优势,组织专家和研究生集中评介。创作和研究形成互动,一直是我们的愿景。本期特约省社科院语言专家孙立新先生、长安大学文传学院张延国教授、当代文学硕士文剑和多雅楠评价崔敏小说,视角不同,解读各异,相信大家从中能够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