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PM2.5与汽车室内污染
■假语·村言
昨天是植树节。在笔者上班经过的路上,一棵曾经长得好好的树几天前就被连根刨起,或许是准备在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再次变身为“主角”吧。不管怎样,植树是个好事情,有利于环保大计。
在“3·12中国植树节北京新闻发布会”上,首都绿化办新闻发言人王苏梅介绍,今年,北京市各区县设立林木绿地认养点107处,可供认养树木135万株、绿地958万平方米。而中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也表示,今后10年中国将组织6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60亿株,继续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这边是义务植树,那边是空气污染,这是一对矛盾,但总要来解决。最近,一条微博热传。说的是当年,曹操率军追赵子龙直至当阳桥,见张飞一人站立桥头,身后烟尘弥漫。曹操疑惧,忙令左右看当日气象。不一会儿听报:今日官方数据,PM2.5值正常,天气良好。曹操笑道:天气良好而烟尘滚滚,必有伏兵。遂撤军。张飞长出一口气,叹道:连曹操老贼都骗过了,还是官方数据会坑爹啊!
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到PM2.5数据满天飞,这其中,汽车在当中的角色不容忽视。尤其是随着去年PM2.5迅速爆红,汽车排放这个罪魁祸首也开始为大家所关注。专家介绍,汽车排放在大气污染中占据较高的排放比例,汽车排放污染和其他污染不一样,同样是颗粒物,汽车的排放颗粒物构成复杂,致癌物质多。此外,机动车既有直接排放的PM2.5,也有生成的PM2.5,因此,是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
资料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燃煤、工厂的排放物、建筑扬尘等。其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占60%以上。在早高峰和晚高峰,车流量大,尾气排放量也多,每天早上7~9时、下午4~7时,PM2.5的浓度都是一天当中相对较多的时候。
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汽车排放与PM2.5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关部门对汽车排放也有了逐渐的规划。然而,有关车内空气污染,却至今仍是一个不受关注的死角。昨天,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在“沃尔沃汽车车内空气质量研讨会”上建议,应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这一推荐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减少车内空气污染,保障司机和乘员的安全。
的确,随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汽车让广大消费者拥有了一个移动的家。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车内的空气污染问题却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彻底困扰广大消费者在汽车消费当中的突出问题。而3月1日由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正式实施,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消费者对于这一“隐形健康杀手”的关注日益升温。
根据深圳消委会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空气质量检测试验的结果显示,有83.3%的送检车辆车内空气质量不合格,中国科学院所属中科理化环境分析研究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空气中所含的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比室内平均超标30%,菌落种数平均超标77.65%,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近七成车辆车内空气质量不达标。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专家介绍,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汽车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材料、化学制剂以及车内装饰物所释放的有毒气体;二是车外不洁空气进入车内后未经过有效过滤导致的健康隐患。而在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中,车内空气污染赫然在列。
虽然车内空气污染很重要,但至今并没有多少车企在这方面作出举动。不过,沃尔沃汽车研发部副总裁沈峰透露,自2001年沃尔沃汽车就成立了专门的车内空气管理部门,在车内空气质量控制领域走在业界最前沿。凭借车内空气过滤设备,沃尔沃汽车可以为车主提供一个比北京空气质量清洁10到100倍的私人空间。
在今年两会上,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提交了《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防范车内环境污染的提案》,建议将车内空气质量升级为国家标准强制实施。加上此前环保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正式实施,都足以说明业界对车内环境的重视。
众所周知,三点式安全带由沃尔沃发明,并无私地将这项技术无偿开放,挽救了数百万驾乘者的生命,而安全带也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政府与汽车生产制造的标准化体系。而此次沃尔沃汽车向公众展示了车内空气中有害物质对驾乘人员的伤害,以及沃尔沃汽车在此做出的努力,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此项国家标准的编制。21城市消协还将建议国家质检总局将汽车室内空气质量作为一个判定汽车质量是否合格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沃尔沃将积极参与并支持汽车室内空气质量比较试验,与中国政府一道提高汽车消费的安全性,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汽车社会。
据了解,车企当中,沃尔沃汽车设有专门的车内空气管理部门,与整车设计、采购、生产等部门协调一致,生产高于欧洲标准,符合沃尔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汽车。为确保车内的空气清洁度,沃尔沃还有一个专门的“嗅觉测试小组”,以评测每辆沃尔沃新车是否达到其制定的要求。在辅料与填充物选用方面,沃尔沃汽车采用了纯天然植物,确保车内空气质量不受其污染。沃尔沃车内通风设备中所加装的过滤器,能滤掉95%PM1.0-5.0的尘埃和颗粒;滤掉100%的超过PM5.0的尘埃和颗粒,比北京车外空气质量平均清洁20-100倍。
然而,车内污染和空气污染,显然不是一个人、一家企业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它更多地需要全体市民、全体企业共同参与。所以,国家环保部、质检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21城市消费维权联席会议昨天还一道发出了“减少车内空气污染,确保汽车消费安全”的倡导。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3月1日起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约束力不够。而由于目前我国立法体系的原因,这个推荐性标准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无法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这就使得车内空气污染治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不过,中消协也建议,应将车内空气质量与汽车生产准入挂钩,对车辆生产厂家的新车室内空气质量提出强制性要求,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将车内空气质量好坏作为选购车辆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PM2.5细微颗粒对人体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专家一致认为,在大城市中PM2.5微小颗粒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尤其是柴油汽车尾气,这些汽车尾气包含的2.5微米以下的颗粒还具有强烈的致癌物质。想想看,坐在自己的车中,被自己汽车排出的尾气里面的PM2.5颗粒吸入到驾驶室,或者吸入周围车辆的PM2.5颗粒,这是怎样的悲哀?此刻,沃尔沃汽车设计的室内空气质量系统(IAQS)能够根据需要自动关闭进气口,从而保护乘员不受伤害,但这样的孤军奋战并不能改变车内污染的现状。
所以,笔者认为,北京等地的限购限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汽车污染的现状,最终还是需要汽车产品的技术升级,从而从源头上治理空气污染。比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乘坐公交出行,早日执行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等。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有,多种树。绿树绿地多了,空气洁净了,汽车排放少了,PM2.5颗粒少了,车内空气污染自然也就下降甚至消失了,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假语·村言”原创作品,新浪汽车独家稿件!作者联系方式Email/MSN:licun2008@126.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