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汽车评奖何时不再是鸡肋?
█假语•村言
又到了一年的年末,形形色色的评奖活动开始活跃在汽车市场。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都不约而同发起了评奖活动,而汽车厂商也乐此不疲地施展凌波微步,穿梭在大大小小的颁奖盛宴中。
年度实力车型、年度时尚车型、年度技术车型、年度人气车型;最受关注车型、最值得期待车型、最具性价比车型……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项,成为年终车市和媒体的普遍伎俩。而一些莫名其妙的奖项也随之四处泛滥,如有了最具创新奖还不够,又增加了最具技术奖、年度设计奖等,有了年度时尚奖还不够,又创造了年度个性奖、年度外观奖等……很多奖项都互相重复、雷同,原因是某项奖已经有厂家“点名”捷足先登提前领走了,另一竞争对手只好要求换个类似名字领奖了——总之,对手车型有的奖,咱也一定要有!
这是中国车市特有的现象。实际上,最近几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每到岁末年初,各路媒体的汽车评选便陆续登场,各类评奖已经成为眼下国内汽车行业的一道“景观”,也是汽车行业繁荣的一个衍生物。用某汽车厂家负责人的话来说:“年底领奖就像去赶场子。”尤其是一些赚钱赚得多、卖车卖得俏的车企,其主打车型甚至获奖或“被获奖”次数加起来多达百余项,真是领奖领到手抽筋。
为何中国的车企如此热衷领奖、媒体又如此热衷“造奖”?
对汽车厂家来说,它们如此看重评选,主要是因为获得的奖项可以作为今后宣传的亮点,而且是简单但很有效的宣传点。大多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与产品并不是很了解,销售顾问苦口婆心说半天车上的先进技术或配置,消费者往往将信将疑,但如果说在某某权威媒体、众多人参加投票的评选中获得什么奖项,消费者一下子就增添很多好感。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如果一款名不见经传的车型能够打上“荣获《人民日报》最具创意车型”奖的信息,无疑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另一方面,获奖也是营销方式的一种。如果你卖的车从来没获奖过,领导都不好意思再造车了!这也是年底汽车厂商到处领奖的原因。所以,无论是因为产品太过优秀“被获奖”(这种情况在国内几乎没有),还是为了推广而主动要求“获奖”,都可以看做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没有评奖的。古代的皇帝将相从来没搞过“十大杰出青年”、“年度优秀农民”等奖项,只是到了近代才从国外舶来了评奖制度。尤其是中国的茅台跑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摔瓶子获得金奖名声大噪后,评奖才被中国人所热衷。
而源于国外的汽车评选传入中国后很快呈遍地开花之势,但多多少少都变了味。国外媒体也有年度车型评选之类的活动,但人家往往是专业汽车媒体或媒体与专业测试机构一道评出,不收取费用,独立公正,而且只有一个年度车型,当选车型往往代表今后技术或消费趋势,有很强的公信力。
现在国内的汽车评奖很多,但能像国外那样代表趋势性、有很强公信力的评选不多。有些不过是媒体与汽车企业之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大家热闹一场,企业花了钱买了个炫耀的资本,媒体赚了钱再给予回报,一个完整的评奖产业链便完美形成。
如今汽车评奖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然而林林总总的汽车评奖结果不但没有成为车市的风向标,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消费导向作用,反而由于商业利益的过分渗透,逐渐演变成厂家、经销商、消费者都淡漠的鸡肋。
汽车评奖的鱼龙混杂还给国内车市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首先,某些利益博弈产生的评奖结果,影响了其他中立评奖结果的可信度;其次,冲突甚至完全对立的评奖结果严重伤害了消费者对评奖榜和评奖机构的信任度。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喜欢拿奖,多半是出于不自信的表现。同理,汽车企业的不自信,一方面是对产品的不自信,一方面是对中国消费需求的不自信,而媒体的评奖,可以掩盖这种不自信。而或许是从中看到了搞“评奖”的甜头,众多媒体,不分大小,不看在业界的影响力,一哄而上,摇身一变都成为了“评奖”专家。于是,国内的消费者开始迷茫,“最佳车型”、“最佳发动机”、“最受欢迎”等大奖铺天盖地,在搞得人晕头转向的同时,开始失去公信力。很多业界人士开始发出疑问的呼声:“汽车评奖,公信力何在?”
冯小刚导演的《夜宴》里有句名言“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说得就是咱大国子民,不说瞎话、做事公正。那么,给汽车颁发奖项,到底谁说了算?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消费者。
“假语•村言”原创作品,新浪汽车独家稿件!作者联系方式Email/MSN:licun2008@126.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