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逝世,享年89岁。出乎人们意外的是,余光中先生的去世在大陆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不仅各大媒体网站作为新闻头条予以报道,而且在朋友圈中也进行沉痛哀悼。这是近年来文学家之死在国内不多见的报道和哀悼。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先后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余光中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
虽然余光中的著述汗牛充栋,但是他真正为为大陆各个阶层的人所熟知,还是因为他在1971年写就的著名诗歌《乡愁》。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台湾。对于家乡的浓浓思念使他在43岁的时候写下了著名诗歌《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该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短短89个字的诗歌一经发表,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和共鸣,并被冠以“乡愁”诗人的称号。
但是自1992年首次回大陆探亲以来,余光中在台湾和陆之间的往返已经不下数十次。每次回来,余光中都会受到大陆官方和民间的热情招待,虽然近距离接触了故乡,但是精神的故乡却渐行渐远。在数十次往返大陆期间,余光中也应景写下了大量的回乡诗,但是没有一首能超过他在1971年写的《乡愁》。对此,余光中本人也不无自嘲:“这些年回大陆太频繁,乡愁诗写不出来了,回乡诗倒是作了不少。”余光中的悲剧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疏离。一旦太过于接近现实生活,甚至被现实生活的喧嚣所陶醉,那么诗神缪斯就会远去。
2017年12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