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媒体和民众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富裕程度报告不实?

(2016-10-27 22:10:20)
标签: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六省市区

高收入阶段

分类: 岁月人生随想

     为什么媒体和民众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富裕程度报告不实?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应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提供最真实准确的调查或研究报告,以供中国领导层决策之用。但实际情况是,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么是出于哗众取宠,要么是受制于中央领导报喜不报忧的困惑,所发布的社会生活调查报告总是不尽人意,既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当下社会进程,又遭遇媒体和民众的信任危机。这不,中国社会科学院会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又共同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六省市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的第五发展阶段,也是高收入阶段。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份名为《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的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宣称,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社科院的上述结论,据说是参照了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按人均GDP,世界银行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这样的分组:人均GDP低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 1045~412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4126~1273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73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将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划分为六个阶段,并将这六个阶段与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相比较。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第一阶段近似于低收入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中等偏低收入阶段,第四阶段为中等偏高收入阶段,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为高收入阶段。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得出如下结论:一些省份经济增长较快,已经成功迈过第五阶段的收入门槛,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成为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中国进入第五阶段的省份有6个,即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这些省份的人均GDP超过了11000美元,例如2015年,天津人均GDP为17166美元排第一,北京17064美元排第二,上海16555美元排第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份报告一经发布,就遭到无数网名的拍砖和媒体的质疑。人们无法想象,像内蒙古这样的内陆省份,居然也进入后工业的发达时代。媒体更是认为,纵使这些省份在统计学意义上人均GDP稍高,但不并意味着真的富裕到“高收入阶段”。因为真正体现老百姓收入的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不仅受人均GDP的影响,而且也受产业结构、分配体制等方面制约。如果不看平均,而看实际的收入水平,中国的这六个省和直辖市也仅是脱贫而已。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后发现,在这6个省市中,有些省市的人均GDP虽然很高,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高。例如,天津的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超过上海和北京,高居全国第一。但天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101元,不仅远不如北京和上海,也不如浙江、江苏、广东这几个省份。

  内蒙古的情况更为典型,尽管内蒙古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超过了东南的福建和广东,高居全国第六。但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内蒙古离广东和福建仍有不小的距离,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而投资主体主要是央企和大国企,在做大产值的同时,老百姓的收入并没有与之同步,这也是外界通常所说的“只长骨头不长肉”。例如,这些年内蒙古产值贡献当中的很多产业不属于富民产业,央企在统计数据中占比很大。对内蒙古来说,人均GDP虽然高居全国第六,但人均收要提高到这个水平,还需要一个大的跨越。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产业结构会比较合理、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但我国的产业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到现在变化都不大,居民实际收入仍不高,离真正的发达状态任重而道远。以居民实际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为例,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都达到了55%,但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例如,2015年广东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859元,仅占人均GDP的41.5%。福建占比为37.5%,浙江占比为45.7%,江苏为33.6%。

      由此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次发布的中国六省区和直辖市的富裕程度报告依然是一个伪报告,非但不能帮助上层领导准确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还会给上层领导带来误导,使上层领导更加脱离中国经济发展实际,靠拍脑袋做出更多的荒诞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