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大学报》与张如法编辑——我学术事业上的铺路石和引路人

(2014-09-05 23:11:15)
标签:

河大学报

张如法编辑

80周年庆典

田俊武

分类: 岁月人生随想

      《河大学报》与张如法编辑——我学术事业上的铺路石和引路人

     
惊闻《河南大学学报》资深编辑张如法先生于2020年3月21日逝世的消息,内心非常痛楚,遂贴出以前的旧作,表达我对张如法先生的深切怀念。

自从1998年我以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踏上学术之途以来,我已经在这条既充满艰辛又富有挑战性的道路上奔波了22个春秋,由最初学术上的懵懂无知者最终成长为一所985大学的教授。在过去的16年中,我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文章,既有CSSCI的,也有A&HCI的;既有像《外国文学评论》这样的国内顶尖期刊,也有像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这样的国际 A&HCI 权威杂志。自然,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少不了与各类刊物及其编辑们打交道。但如果有人问我哪一家刊物最令我难以忘怀,哪一位编辑最令我心存感激,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河南大学学报》,张如法先生!”《河大学报》是我学术之途上的铺路石,张如法先生是我学术之途上的引路人。

      记得在1998年的初春,当我跟其他的“研一”学生在上蔡新乐教授的翻译学课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他在《河大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翻译研究的文章。当看到学术研究的成果能够变成铅字并通过学报进行广泛传播的时候,我莫名地对《河大学报》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并在心中暗下决心,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学术成果也能发表在《河大学报》上。终于在这一学期行将结束的时候,我把一篇“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的小文章斗胆地投到了《河大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如果在未投稿之前,我还有点头脑发热、有点跃跃欲试的话,那么投了稿以后我就开始头脑清醒并后悔了。《河大学报》会理睬我这样的无名小卒的文章么?要知道创刊于1934年的《河南大学学报》,早已经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像嵇文甫、任访秋、周守正、王汉澜等许多国内知名学者的文章,都是通过《河南大学学报》而在全国学界获得认知的。比起他们的黄钟大吕,我这篇小文章算得了什么呢?两个月后,就在我对自己的文章不报任何希望的时候,我有幸认识到了《河大学报》的资深编辑张如法先生。

      早就听人说,张如法先生不仅是《河大学报》的资深编审,而且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著名教授,我国最早从事编辑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长达二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张如法先生严把学术质量关,曾经毫不留情面地枪毙过许多知名学者的稿子,其中不乏自己学院教授的文章。因此,在见到张如法先生之前,我这位无名小卒心情忐忑不安。然而,张先生不仅学风严谨,而且平易近人,完全没有学者的架子。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交谈中,张先生不仅如实地指出了我论文中的严重缺陷,而且肯定了其中的某些新颖观点,并从编辑学的角度给我提供了论文写作的规范。末了,张先生说,虽然我的处女作暂时达不到在《河大学报》上发表的要求,但其中的新颖观点也不可埋没,可以在《洛阳师专》一类规格稍低的学报发表,并愿意为我亲笔写推荐信。

       张如法先生的一席话,犹如黑暗中的启明灯,引导我这个懵懂无知者走出学术的暗夜,踏上光明的征途。虽然我的处女作没有首发在《河大学报》上,而是刊登在《洛阳师专学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刊物上,但我仍然对《河南大学学报》和它的编辑张如法先生心存感激。要知道,能够近距离与一位知名学报的资深编辑接触,能够亲耳聆听一位资深编辑对我的学术论文进行细致的点评,能够有一位知名的编辑为一位无名小卒的文章发表写推荐信,这对当时刚刚踏入学术之途的硕士和博士们来说,是多么梦寐但却难求的事情啊!他们遇到的要么是投出去的文章泥牛入海,要么是一纸冷冰冰的退稿信。而我却是幸运的。在我刚刚踏入学术之途的时候,我就有幸遇到了《河大学报》这样一个既强调学术质量又关怀作者的好刊物,遇到了张如法先生这样一个既具有严谨的学术品味又善于奖掖学术后生的好编辑。张如法先生有句名言,他说一个优秀的编辑在编发稿子时,不在于发了多少名家的稿子,而在于发现并扶持多少日后成为名家的那些新人的稿子。在《河南大学学报》编委会的支持下,张先生曾经编发过许多青年学者的文章,其中甚至包括本科生的文章,努力发掘出他们的潜力,指导他们成长,我就是这些青年学者中的一份子。

      值得欣慰的是,在张如法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我终于实现了在《河大学报》上发表文章的梦想。从1999年到2006年,我先后在《河大学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在我的学术事业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篇文章是“同为荒岛小说,观念手法迥异——笛福、戈尔丁杰作之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反向对位研究”发表在《河大学报》1999年第三期,为我的硕士毕业及以后的考博铺平了道路;第二篇文章是“从天堂到地狱――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和嬗变”,发表在《河大学报》2003年第1期,为我的博士毕业和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篇文章是“斯坦贝克与欧美文学传统”,发表在《河大学报》2006年第1期,为我以后评正教授增添了重要的砝码。可以说,在我的学术事业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河大学报》及其编辑张如法先生都默默地起着铺路石和引路人的作用。对此,我作为一个学子将终身难忘;同时,我也希望能“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对《河大学报》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同时也应该看到,刊物和作者,从来都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伴随着我的学术成长,《河大学报》自身也在成长,张如法先生的编辑事业也在发展壮大。1999年,《河南大学学报》荣获“首届全国百强学报”称号;2004年,《河南大学学报》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河南大学学报》成功进入CSSCI 来源期刊。《河大学报》突飞猛进的发展,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青年作者的人文关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正是这种对于青年作者的关怀,激励着作者们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并乐于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科研成果拿到《河大学报》发表。对于知名编审张如法先生来说,能够与像我这样的无名小卒进行交流并悉心点播,也从另一方面丰富了他在《编辑社会学》一书中所开创的编辑学与“人”的研究。《编辑社会学》不仅因为开创了编辑学中对“人”的研究之先河而受到学界的赞誉,而且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等评为“新闻编辑评论”方面“最好的书”之一。张先生的《选择:编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与《编辑的选择与组构》一书也被学界认为是编辑学理论首创性文章和专著之一。

       榜样的力量是很具有感染性的。如今我也是《当代外国文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等多家刊物的审稿人,在从事这一“为他人做嫁衣”的清苦和孤独的工作时,我始终牢记着《河大学报》和张如法先生对我的关怀,以严谨的学风去审阅每一篇稿子,以热情的态度去关怀那些刚刚踏入学术之途的年轻学子。总之,《河大学报》和张如法先生不仅极大地成就了我的事业,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灵魂。

 

                               本文曾为《河南大学学报》80周年庆典特约撰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