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比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差在哪里?

(2010-11-12 22:27:17)
标签:

广州亚运会

开幕式

北京亚运会

pk

体育

分类: 岁月人生随想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比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差在哪里?

     听说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要在11月12日晚8点举行,我这位看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60后”就早早地安排完手边的工作,吃完晚饭,规规矩矩地坐在电视机前,急切地等待这20年一遇的亚运会开幕式的盛况。然而看了不到半个小时后,我还是忍不住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事情上。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实在无法与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相比,更不用说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比了。

 

     第一,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没有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浓厚氛围。虽然20年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现在差得很远,中国人民的日子过得还很艰难,北京也没有现在的广州代化,亚运村附近连个像样的星级宾馆都没有,但从政府到国民都盼望着借亚运塑造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尊。因此,北京亚运会唤起了民族空前的热情,吉祥物大熊猫叫“盼盼”,满大街的口号是“团结、友谊、进步”,北京亚运会变成了一个展示经济腾飞、凝聚国民精神、表现中国实力的政治、文化窗口。这一切都注定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要在中国体育史上成为一届无法复制的经典之作,在国民支持率和参与度上勘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俗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夹在盛极一时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正在红火中的上海世博会之间,又加上广州远在中国的南方一隅,因此,它就很难再刺激国人的神经,国人似乎都把它看做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型运动会,不会很在乎它,这也是人们对其开幕式并不怎么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没有一个振奋人心的主题歌。主题歌曲常常是一届运动会的灵魂。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歌名叫《天涯共此时》,虽然其用意在于借广东籍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表现全世界共同见证这一届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亚运会,虽然有李宇春、黄圣依、林俊杰等的加盟演唱,但影响力却根本无法匹敌20年前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曲《亚洲雄风》。刘欢和韦唯演唱的这首《亚洲雄风》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突出地表现了当时崛起的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在很多年之后,当你回忆起1990年的北京,这首歌可能会瞬间从你的记忆深处跳出来。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显然不会拥有这种效果。

 

     第三,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节目体现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特色,引不起国人的共鸣。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主办方自诩该届亚运会开幕式有了革命性突破,造就亚运巨轮,扬帆起航。在承诺举办该届亚运会的时候,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根据“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的理念选择确定了开幕式场地为海心沙岛。他们将国际大型体育赛会的开幕式从封闭的体育场走向开放的空间,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超级延伸与张扬,这被自诩为广州的首创。据他们描述,海心沙本身就像是珠江上的一艘巨轮,借此天然优势,将开幕式的舞台打造成一艘扬帆远航的“和谐”号航船,寓意面向东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他们自诩舞美设计将打造出全新的舞台概念,比如充分利用海心沙得天独厚的城市中轴线和珠江东西交汇点的地理位置,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把江水、两岸、城市地标,包括西塔、大剧院、博物馆,广州塔等建筑物尽收其中,充分利用激光、喷泉、船、帆、塔六大实物和光影元素,融天、地、水、桥于一体,声光电交相辉映,打造出全新的舞台概念。另外,广州是一个逐水而居的城市,水孕育了广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表演以“水”为主题,全力打造水文化。整场开幕式文艺表演从“一滴水”开始,在充满童年记忆的广东民谣《落雨大》歌声中,从一滴水到汪洋大海,从一叶扁舟到巨型帆船,从一汪清水到滔天巨浪。演员在水下、水面、空中、江上,运用各种表演手段尽情展现水的魅力,表达水是生命之源、滋养万物、呵护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涵。但是,这种立意却并不符合亚运会的主旨,也不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再加上摄像技术的原因,这届开幕式看起来花里胡哨,但在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看来,却不如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和2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样雄伟和大气。因此,观众看不到一半就想换别的节目也就在所难免了。

 

     比起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真是太小娘子气了;比起2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就什么都不是了。广州花3.8亿元打造出这么个开幕式,就好比李少红花2亿元拍摄的新版《红楼梦》,注定会淹没在国人挑剔的目光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