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岁月人生随想 |
昨天是端午节,也是北京很多高校研究生毕业暨答辩的日子。两个日子本无必然联系。上个月细读研究生们的论文,从拍案而起、怒不可遏,到哑然失笑、掩卷沉思。一个月下来早已感慨万千,好比吃了肯德基大叔卖的粽子,喝了永和豆浆做的卡布奇诺,这就是“全球化”的味道?东拼西凑、无所不包而又“西之不化”,实属外语系一大特征。
想说端午节,早就读到过研究屈原的一些“学术论文”。有“巫师论”,有“观其暗恋王妃论”,还有“屈原性格特征反映出的极端民族主义,抗拒全球化浪潮论”。据说生活在眼下的“后现代语境中”,全球化的洪流势必冲走传统价值观,最为“隐秘的历史和知识考古”才叫流行。始自福柯,历史不讲史实,只谈宏观、微观权利;德里达之后,没有什么不能分解。各种西方理论视角大行其道,我们的研究者也沉浸于削足适履、生搬硬套、东施效颦而自觉其美于无比中。从《诗经》能看出市场经济意识,鲁迅《故乡》中的闰土捕獾可用生态视角分析其错误性,《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老师显然可以用全球化的外语学习命题来大批特批,《出师表》的“愚忠”与民主政治建设矛盾,从《孔乙己》解读消费时代的铜板要被信用卡取代,《水浒传》中亚文化群体的暴力色情…等等。文学的学术讨论本无是非对错,视角很多。任何导师声称自己指导的学生的论文是一流的、放之四海而皆正确的做法只能是幼稚或狂妄的表现。繁荣学术、光荣学校、获利个人才是正点。
外语系的学生在西方的“自由、民主”氛围中浸淫了几年,也变得个性十足起来。老师轻易不敢与之“商榷”,更不用说去“批评教育”了,学生拿出“干涉人权”、“破坏自由”、“独裁”等大帽子往老师头上扣就算轻的了,有些“特立独行”之辈还能与老师横刀立马、反目成仇。在不念师生旧情、不念尊师传统上,外语系有些学生可是与西方接轨迅速的。然而,既然接轨,那就要全面身体力行。光拿来了人家的批判作风、没有学到西方“理性”传统实属买椟还珠,这也是我们外语教育的一大失败,净培养了一批口无遮拦、目中无人、价值观低俗的嬉皮士。这些天在硕士生的论文答辩中,某些硕士生的表现就是如此。按照学术要求,我对答辩人的发问涉及论文相关内容,尽力让学生有所启发,并在思想碰撞中寻求彼此进步。我从未想过要难为谁,干涉谁;更没有象告发我的某些研究生(可能背后还有她们的导师)所说的什么与校外的评审主席串通一气整他们。所以在无原则性问题的情况下,学生论文都通过了。每个老师都理解学生做论文的艰辛和找工作的实际困难。但是在论文答辩后不久,我就看到有些人匿名在我博客上留言谩骂,对我的人格极尽诬蔑之能事,我想应该回应一下。论文答辩中,“问”是我作为答辩老师的基本权利,对此行为不该有质疑,何况我提的问题并不多,也不尖锐。如果是我在答辩时的问题不好,不够专业,那么欢迎你们随时指出并探讨。躲在背后放黑枪,对我人格进行辱骂,这不是君子的作为。
不质疑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总觉得老师是学术权威的学生也不会进步。学术的进步首先需要怀疑。所以,每看到有热血青年、愤青们做反抗状,我内心是高兴的,这是进步和成长的开始。如谩骂者所说,我常扪心自问,知道自己距先贤大师差之千万里;对照优秀学者,我也常躬身自省、自愧不如;仅只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怀疑自己研究的价值、担心自己是否误人子弟,是否对得住自己的这份工作。是的,我常在自己博客上声讨教育体制、抱怨教师待遇低、受重视受尊重程度低、批评从上到下的官僚做派,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越了解就越能看到其中的弊病,越看得多就越感到其中的荒唐,就越想要痛斥批评,希望一切都能朝良性方向发展。对这些外在的、我一人无力改变的事情,我只能这样表达我的观点。但对于我自己和我的学生,我只会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在学术大环境不良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应该做到,也能做到勤奋、努力、进步。止步不前牢骚满腹不是正确的行事态度;反省自己、宽容他人、批判社会不良现象,是我所认为的完善人格之路。
毋庸置疑,大学不仅是传播神圣知识的殿堂,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完善人格的训练场。这些年教授英美文学,我深知我们文学教育的弊端。文学的功用应该是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席勒曾说,“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国所涉及的领域里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反观我们的文学教育,中学学生在高考指挥棒下眉目不清,每个人个性都被忽略不计;大学外语系要考研的学生拼命研究考试策略,不考研的混过期末考试即可;研究生还没读过几本书就忙着发表论文;博士则打洞钻空子发文章出书做课题。我们的文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势利鬼。我作为普通的英美文学老师,作为宏大机器的一颗零件,我也是这体系的受害者和帮凶。其中的悖论,在我以前的博文中也有很多分析。然而,对于我们普通研究者来说,无法改变世界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完善自己。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们都在不断追求完美之中。作为老师,我虚长学生几岁,也不认为就比学生多掌握多少真理,只能说受的挫折比较多,人生经验有一些罢了。正如有些骂我的人所说,我起点很低。有不堪回首的求学坎坷往事。所以,我姿态很低,内心仰慕同事、佩服学生,为他们的努力和幸运而喝彩。但我也从不为自己的坎坷弯路而后悔遗憾。每个人的境遇和经历都不同。我感谢我生命中曾经的和正在经历的种种坎坷,尽管痛苦,但这些都是我的财富。可能是年岁的增长,使得我看事情越来越直截透彻,但下决心却越来越困难。生怕自己的言行哪些不当开罪了同事、打击了学生,担心自己会伤害到别人。我认真教学和写作,为了生存还不得不兼点职,平时系里活动我是很少参加的,即使被强行要求参加也总是多听少发言。我从不去攻击谁打击谁,因为大家都不易;而且我自己的生产困境都摆不平,那有闲心管别人的事情。面对一些误解和不友好,我也尽量去坦然面对反思自己。君子和而不同,我尊重身边的每个人,但绝不会放弃自己的行事风格和独立坦然。
博客可以说是我的私人领域,但现在也算是大家说话的公共空间了。我欢迎并感激朋友们来做客捧场。但由于忙于工作、为生活奔波,所以很多留言、评论我并没有及时回复。看到有人夸我,自是高兴,因为我喜欢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获得点精神的安慰。但我心里也清楚,大家是礼节性地鼓励罢了。看到有人骂我,我也并不恼怒,知道网络是自由的,谁没有内心不满的时候呢?在网上说狠话发泄,总比真的在生活中拿刀砍人要安全环保的多。有人说我巴不得人夸赞表扬,实在是你以君子之心,度我常人之腹了。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文学研究者,不是公众人物,一个“粉丝”我也不想要。只希望我的博客能成为研究者讨论交流的地盘。也算是我对古希腊雅典城邦自由辩论之风的追忆和向往吧。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能吃饱饭、睡安稳觉、并日益丧失信仰的人来说,实在应该感谢这个风平浪静的年月,让我们还有雅兴写博客。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爱国诗人陆游除了写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外,还曾写过一句“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我将这两句诗借用过来,献给这个美好的初夏。让我们继续对贫穷、苦难、天下苍生疾苦转过头去,全都视而不见,继续博客吧。外语系的研究生们还可以拿“解构”“叙事”“弗洛伊德”“民族主义”“新左派右派”“全球化”等等视角,分析出陆游诗词的全新内涵。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句恶言,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也不过是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罢了。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博客的八卦而已。
后一篇:西方悲剧功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