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缠足的美人鱼》
一部60余万字的小说《缠足的美人鱼》,读得我昏天黑地,作者是我的嫂子。开始因为是嫂子写的而读,但读进去之后是因为书的吸引而读了。一部由女人为女人而写写女人的书,背景就是我嫂子的娘家祖祖辈辈的事吧。
本来肩负着使命要写一个书评的,后来看了徐立京的书评我知道我不用写了,或者不用着急写了。于是就在今天应该写书评的时间接着又读了一本书,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一样,女人写的、写女人的、写给女人的。
徐立京说《缠足的美人鱼》是对两性关系的拷问,她的分析很透彻。但读到后来我就觉得它像《红楼梦》,两个家庭几十年的悲欢离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结局,仅仅是两性关系无法解释的,它和时代的大背景是必不可分的,这就跟多鹤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一样。是那样的时代造成了那样的两性关系,两本书里扭曲的女人都是这样。
当然,从写作手法上严歌苓的更纯熟些,尽管内容都是沉重的,但《多鹤》的阅读相对轻松。阅读的轻松与否与故事的结局无关,但是部头太大会带来相对的阅读沉重。我要是《美人鱼》的编辑就再删去10万字(已经删了20万字),至少故事后来众多的人物可以再删一些。
有的阅读是为了轻松,有的阅读就是为了沉重,因此我还是要推荐《缠足的美人鱼》。
拷问两性关系的心血之作
——读隋明梅《缠足的美人鱼》有感
徐立京
感谢隋明梅,让大学时代学中文、读了无数文学作品的我,在阅读其小说《缠足的美人鱼》时,有了一次奇妙的体验:作者是我的同事,就在一个办公室,也同为“奔四”“奔五”的女人,这种时空上的近距离确实赋予阅读过程一种新的心意相通,同时也让我对作者更增一种敬佩,因为小说虽为虚构之言,实为心灵深处之声,而心的袒露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力量的。
《缠足的美人鱼》很好看,几乎具备了一个小说所有好看的元素:起伏跌宕的历史背景,浓墨重彩的家愁国恨,新奇独特的地方风情,活灵活现的风土语言,具有质感的生动场景,当然,更少不了众多美丽、奇异的女人、男人以及他们之间生生死死、悲悲喜喜的情感纠葛,还有灵与肉的张扬与冲突。驾驭这些纷繁的元素,是很费力的一件事,但作者完成得异常轻松,这种基于出色驾驭能力而在字里行间所显现出的流畅感,带给读者阅读的快感。我甚至可以直接将书里的文字转换为电视里的一个个镜头,仿佛看见她们和他们在我眼前哭着、笑着、沉默着、眺望着。毫无疑问,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具画面感。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缠足的美人鱼》很难读。60多万字,编辑在一本700多页的大部头里,不仅手拿着沉,而且字小而密,其密度就像书里出现的太多太多人物的命运起落一样,让人有一种压迫感。自然,这种压迫感,更多的来自于内心。因为,这部讲述两性情爱的作品,就像它那略显传统、远离时尚的书名一样,滤走了只追求畅销故事的轻飘,荡尽了只满足好奇、窥私的杂质,只留下对两性关系严肃的拷问,对人的生命严肃的追问。这让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了让人无可抵挡的沉重感。尽管阅读的沉重感是一些读者想逃离的,但我想这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有人说,这是一部浸透悲凉色彩的作品,各色各样的女人,不管是美的丑的、善的恶的、聪明的愚笨的、富有的贫穷的,不管是抗争的顺从的、不屈的苟活的、沉在红尘的远离俗世的,都没有一段完整的幸福、一个美满的结局,都逃脱不了被损被侮被伤的宿命。而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悲凉,不如说是沉静,是作者讲述态度和面对生活的沉静。客观来说,主人公生活在100多年前,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两代女性、两个主人公桂凤和新春的人生,已经算相当不错!论自身,有貌、有才、有德,论身外,拥有爱、尽管不一定拥有爱人,拥有尊严、尽管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拥有物质保障、尽管曾经历了艰难岁月,虽没有皆大欢喜的结果,但生活的河流里也不时泛起温馨、美丽的浪花——不大悲也不喜,或者说,静静地接受大悲和大喜,这是作者笔墨间的态度,这也是作品拷问两性关系的一个前提态度。沉静地打开两性关系中最隐秘的欢乐和哀愁,让读者一起思考对错得失后的为什么。
有人说,这是一部站在女性立场消解男人形象的作品,“男人不能看,看了就会跳起来”。为何如是说?因为书里的女人几乎没有和男人不对立的。面对男人,她们愤怒,她们害怕,她们失望,她们痛苦,她们漠视,她们怨艾,她们嘲弄,她们利用。汪澄漾、周之道、叙仁、叙智、桂理、念清、德良……不管他们的品性、修养如何,似乎都无法给女人带去真爱和幸福,即使他们看上去付出了所有的真心真情,似乎最终还是深深伤害了他们所爱的女人。然而,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看到作者对男性形象的挑战,我甚至感到作者描写的这些男人,有不少是她从人海里精心选择的在那个时代下堪称“典范”的人物形象。比如汪澄漾,思想开明,反对缠足,对桂凤的爱简直是“忠贞不二”、天长地久;比如叙仁,真诚透明,道德高尚,默默忍受妻子心属他人的痛苦,直到临死也对结发之妻念念不忘;再如德良,善良本份,给了新春难得的精神尊重和心灵上的自由空间——男人,很难用简单的“好”和“坏”来下断语,或者说,包容地接受同时存在的“好”和“坏”,这是作者笔墨间的另一种态度,这也是作品拷问两性关系的又一个前提态度。包容地展示两性关系中最复杂的矛盾和是非,让读者深入思考悲欢离合后的为什么。
为什么缠足的美人鱼总是悲剧?是谁给美人鱼缠了足?美人鱼何时才能放开手足畅畅快快地游?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终极命题——怎样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这是一个很难找到完美答案的命题,又是一个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探究的命题。我想,在探究中引入一个概念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首先提出的分析心理学用语。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荣格提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缠足的美人鱼》中的女人、男人,正是男性社会下所形成的两性关系的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
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男人要干得好,女人要嫁得好”,还有一种说法,“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这就是两性关系集体无意识的典型显现。言下之意,男人是属于世界的,女人是属于男人的。或者说,男人的世界是整个天地,女人的世界就是男人的心。因此,女人幸福与否,就在于男人的心对她开放与否。这种集体无意识所带来的女人、男人在行为、心灵上的扭曲,严重地损害了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建立。
以书中对爱情最执著的男性汪澄漾为例,看上去他一辈子都在为桂凤活着、牺牲着、奉献着,但正是他给桂凤带去了最深最长的精神伤害。从书中结尾来看,似乎他的局限在于他没有意识到桂凤要的是“爱人”而非“男人”,就是说哪怕他是一个失去性能力的人,桂凤也会爱他、接受他,可惜他不了解女人的心,终至造成两人一生的悲剧。而我认为,更深层次的悲哀在于,他在骨子里,还是以为女人的生活和幸福要由男人来安排,他完全剥夺了桂凤选择的权利。嫁给一个陌生人叙仁,得到所谓的正常生活,这就是他为桂凤作出的人生选择,而且没有别的路,必须接受,满怀感恩地接受。当一个人连选择的基本权利都失去了,她又何谈幸福呢?
更让人心痛的是,无数女人在以男人为全部世界的集体无意识下,失去了能感知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新春是一个典型。她聪颖、能干,自立自强,一生都在抗争,想逃脱被男人支配的命运。可是,她衡量自己的坐标,与社会抗争的参照系,恰恰是被这个社会早已设计好的,走路要守规矩,家里必须由父亲(男人)撑门面,压抑自己的性本能,为别人没有边界地牺牲自己以获得“贤良”的好名声,怀孕了怕媳妇取笑就残酷地摧残自己,等等,她每挣扎一分,每争取一步,都往这个社会早已形成的世俗大海里跳进一步,从而一点点将自己淹没。
书里面可爱而又可怜的男女,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其生死悲欢告诉我们,只有当男人的世界不再忽视女人,女人的世界不再只有男人,当男人和女人都能在彼此拥有的同时,还拥有天空、大海、自然,还拥有自由、尊严、社会,当男人和女人都能创造和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时,两性关系才将是持久的和谐。这样的追求,将贯穿我们每个生命的始终。而《缠足的美人鱼》所发出的严肃的拷问,将不断提醒我们,对和谐两性关系的追求,虽然艰难,却是生命最基本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