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玉《愚公移山》第二教教学实录

标签:
八下愚公移山 |
分类: 课堂教学 |
青春语文语用型文本开拓:周忠玉《愚公移山》第二教教学实录——愚公精神万代传
什么是愚公精神?是知难而上?是坚定不移?是永不放弃?我觉得忠玉老师做课例的精神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愚公移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各路名家有多种解读与设计。而忠玉老师自己更是发扬了这样“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次又一次钻进教材,反复琢磨,用心设计,并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依照两种文本特质进行一课两教。第一课时设计成主题型文本,探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有哪些,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第二课时设计成语用型文本,聚焦对比,比态度、比称呼、比境界,在比读中揣摩人物形象、领悟愚公精神,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这充分体现王君老师所阐述的青春语文气质,就是解读文本时,结合学生的现实成长之需,在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开掘上都追求独到之发现和独到之呈现。忠玉老师勇于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依据学生需要,努力打通文本与生活,创设学习文言文的教学场,随文而教,一课重精神成长,一课重夯实语用。两节课均带给学生不一样的高峰体验。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愚公精神”走进我们的新学期吧,欢迎来到今天的青春课堂——
愚公精神万代传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gPG4dWLqDTgcEkS4ZjIvsYnE5MeyKjkD7z2GJquNd7kh3WibMx1nap7wbcBzjMVk5vNxn3HlOp39w/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授课学生 |
江苏盐城射阳县初级中学 初二(8)班 |
文本类型 |
语用型文本 |
课堂特色 |
聚焦对比,在对比中揣摩人物形象,领悟愚公精神,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
师:上节课,我们讲了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个人和他人都重要,而个人的内在动力更重要。
这节课聚焦对比,在语用上下功夫,去揣摩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去破译愚公的精神。
第一部分:找对比
师:《愚公移山》运用多处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大家找一找。
生:智叟和愚公妻子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师: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他的妻子是支持,智叟是反对。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ng)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我们先找出来,一会儿再细细比较。还有呢?
生:“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邻人也是帮助的态度。与智叟形成鲜明对比。
师:我们先记住:一个是“笑而止”是反对,一个是“跳”和“助”,是支持与参与。我们还要记住几个重要实词。遗男是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未来得及见父亲面,父亲就去世的孤儿。孀,是孀妻,寡妇。这位寡妇,年纪轻轻丈夫就去世,太悲惨了。她还要独自承担抚养孩子成人的责任。“始龀”是刚刚换牙,大概七八岁年龄。也就是说她独自抚养儿子已经七八个年头了。
还有没有对比了?
生:愚公和智叟对待太行、王屋二山阻隔的态度也是对比。
师:你找出语句读一读。
生: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你能简单概括一下吗?
生:愚公想铲平大山,打通道路,智叟想都没想过,还嘲笑他。
师:同样是面对高山阻隔交通,出行不便,大家态度是不一样的,愚公提出要移山,智叟却反对。那愚公的家人们呢?
生:家人们是支持的。“杂然相许”,意思是纷纷表示赞同。
师:“杂然相许”的愚公家人和“笑而止”的智叟也形成对比。我们先小结一下,文中至少有三处对比:
【屏显】
愚公和智叟的对比
智叟与愚公妻子及家人的对比
智叟与孀妻弱子的对比
师:这三处对比,明显分两派,一是支持的力量,一是反对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在寓言故事中对比鲜明,非常精彩。
【屏显】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对比手法,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有利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第二部分:比态度
师:这三组对比中,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愚公之家人与智叟的对比,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我们通过说话的内容,说话的神态语气,来比一比他们各自对待移山的态度与情感。
生: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对愚公移山力气不足,土石安置等问题表示担忧。
师:其实,提出疑问也是一种理性的支持。
生:他的家里人还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
师:家庭会议就是这样的,个个参与。众人纷纷说的话解决了愚公妻子的哪一个疑问?
生:且焉置土石?
师:也就是解决了土石安置问题。这里的“且”是“况且”。“焉”,是不定代词“哪里”。
这是你从这一问一答中看到了什么?
生:考虑周到。
师:请说具体。
生:考虑到愚公的力气。愚公将近九十岁了,所以他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平不了,还能把太行王屋二座大山怎么样呢?
师:这两座山是什么样的呢?
生(异口同声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对,这两座山绵延辽阔,高大无比。愚公力气真是远远不够移山了。也就是,愚公之妻提出两个疑问,一是力气,一是土石安置。这疑问的背后是关心,也是赞同。
师:总而言之,愚公移山,她的妻子和家人是支持的,邻居京城氏母子也是支持的。而还有一个人是反对的,他是——
生:智叟
【屏显】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你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否定的语气
生:应该读出一种嘲笑
师:你用否定嘲笑的语气读读看。
生读
师:为什么要读出嘲笑的口吻?
生:因为移山是根本不可能的。
师:其实,你的回答也是认同智叟的观点。
师:你用现代人的口吻,现代人的语言来读一遍。
生:愚公啊,就凭你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树都不能砍掉,你还能搬石头呢,笑话!
师:山之一毛,不是山上的树,“毛”泛指草木。我们常说“不毛之地”的“毛”指长草木。
其实,除了嘲笑,还有反问。“其如土石何”这个“其”还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智叟面对高山阻隔除了质疑,除了否定,还加上井然同学发现的一个词——嘲笑。我们再带着质疑的、否定的、嘲笑的语气夸张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除了反问的语气,还有一句语气强烈,发现没有?
生:还有一句感叹句:“甚矣,汝之不惠!”
师:这还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是:你太不聪明了!“甚”是“严重”的意思,表程度,有强调的作用,表示强烈的否定、质疑的味道。
师:这就是智叟,用一个感叹句,一个倒装句,一个反问句,来表示强烈的否定。
师:而愚公妻子支持丈夫移山,但她说话的句式和与持反对意见的智叟说话又有相似之处。我们来比较一下,大家齐读——
【屏显】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ng)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组织学生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心理状态。)
师:你们来比较一下智叟和愚公的妻子。
生:智叟这个人真损。正常人认为移山困难,他妻子认为像魁父这样的小山还是可以移走的,但智叟用愚公不能破坏山上的一草一木来嘲讽他。
师:你从内容上比,我也同意。就是说,他把愚公说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而他的妻子还相信丈夫:你能挖山,但是力气是有限的,只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还未挖平,就有可能终止了生命。在这里,智叟是极尽嘲讽,用的是夸张的语气来嘲讽愚公,而愚公妻子是尊重事实。
现在你们来比一比。
生:他们都是由小到大地劝阻愚公。
师:如何理解这个由小到大?
生:他的妻子说你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
智叟说,就凭你那一点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毁不了,更别说能把太行王屋二山怎么样了?
师:我理解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愚公妻子是说从魁父之丘到太行王屋二山,而智叟是说从一根草毛到两座大山。这里的由小到大更突出智叟过分夸大事实,其实,也是扭曲事实,就像一瓢冷水从头浇到脚——凉凉。但是,这样人格的人说出的话是值得怀疑的。你说的有点点道理。
这一处的对比,一个是尊重事实,一个是扭曲事实。
生:智叟是用嘲笑的语气劝止他挖山,而愚公妻子是提出移山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是支持。
师:两个人不同的神态背后,心理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其实,说话语气也不同。愚公妻子说话是两个问句,分别提出力气不足和土石无法放置的疑问。因此——
【屏显】
智叟和愚公妻子:
说话的神态不同:一嘲笑,一疑问
说话的语气不同:一关心,一挖苦
说话的句式不同:
其妻:两个反问句,看出挖山之艰巨和挖山行动背后土石放置之困难。
智叟:一倒装,一感叹,否定其智慧,一反问,夸张渲染其年老力衰。
师:智叟真是否定,否定,再否定,语气强烈。
第三部分:比称呼
师:其实,除了态度上的对比,还有称呼上的对比。称呼上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是“君”,一个是“汝”。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君”在古代是对尊敬的人的称呼,而“汝”是对后辈的称呼。
师:君,尊也。君最初指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引申为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这里还指夫妇之间的尊称。道德品行良好的人也可称君子。“汝”多用于同辈或后辈。这里的“汝”是同辈的称呼,但是,智叟说的语境中似乎还有言外之意。
师:你真是太不聪明了,你看你
生:你真是太不聪明了,你看你都将近九十岁了,还能活多久!
生:你真是太不聪明了,你看你连我都不如,这点常识都看不到。
生:你真是太不聪明了,你看你连山上的草木都砍不动,还搬石头呢。
师:同学们,智叟真是损啊。我们现在同学朋友之间称呼对方“你”,有亲切之意,但是,智叟的“汝”很明显不是善意的,不如“君”的尊敬程度。
请同学再次读出两个人的语气。
女生齐读妻子,读出疑问中的关心。
男生齐读智叟,读出挖苦嘲讽。
再齐读老师的小结:
【屏显】
智叟和愚公妻子:
对话的称呼不同:
一“君”表敬重,一“汝”极尽否定
敬重中有疑问,也有理性支持
否定中有嘲笑,也有扭曲事实的夸张
师:其实,此处对比看出——
生:愚公移山之艰巨。
生:智叟做人不厚道。
第四部分:比境界
师:智叟啊智叟,的确连孀妻弱子都不如啊。愚公直接把智叟与孀妻弱子比较。同学们,你们再看,愚公很会说话啊,一声长长的叹息之后,只有一句是反问,其余都用陈述的语气来表达。你们看:
【屏显】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师:愚公说话第一层意思是,智叟啊,智叟,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到不可通达的地步,连孀妻弱子都不如。你们把智叟与孀妻弱子比比看。
【屏显】
智叟与孀妻弱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生:他们不在一个档次。
(生笑)
师:我们常将不上档次的人谓之境界不高。怎么看出他做人的境界不高?
生:他还不如一个刚刚换牙的孩子呢。
师:你关注了换牙的细节,而这个“叟”是老头,也告诉我们,智叟啊,你啊,也是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连一个寡妇和小孩都不如呢?
还不如他们母子什么呢?她七八岁的儿子可能还不太了解移山的艰巨,但是她的母亲是知道的。原文中人物没说话,我们来模拟一场母子对话,还原当时的情境。
生(杨家君饰演母亲):儿子,明天愚公家挖山了,挖山以后咱们出行就方便了。反正你在家里也没事,你就帮人家挖嘛。
生(儿子):好啊,反正我在家里也没事。
师:刚才这位妈妈看到了愚公移山的长远利益,但没完全考虑儿子的感受啊。再找一组同学对话。注意,人物说话的时候,除了准确传情达意,还注意对话的节奏和语气。
生(母亲):儿子,你看愚公正在移山呢。如果移走了,我们出行会非常方便,反正你在家一直玩,不读书,帮忙帮忙还体现你的价值。
(生哄然大笑)
生(儿子):可以。
师:第二位妈妈描述的情况似乎还映射到现在的我们假期在家的状况啊。
我从两组同学对话中发现,妈妈都是命令式的妈妈,儿子都是听话的儿子。除了命令式的,还可以是什么式的?
生:朋友式的,平等式的。
师:陈家欣、张书景,你们再来试一试,尽量要将自己还原到人物应有的身份中,去丰富京城氏之遗孀的形象。
生(母亲,京城氏遗孀):儿子,我们邻居家愚公要去挖山了。你觉得他们能成功吗?
生(儿子):妈妈,当然能成功。
生(母亲):那妈妈觉得他们人手不够,是吧?
生(儿子):是的。
生(母亲):如果你不怕累的话,可以去帮帮他们。毕竟愚公爷爷是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
生:那好吧,我明天就去吧。
师:你们觉得这个孩子符合不符合文中孩子本来的性格?
生:不符合。文中孩子是“跳往助之”,是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很活泼,是特别愿意。
师:这孩子应该是活泼的,特别愿意的,是热心助人的形象,可是张书景同学表演火候还没掌控好。
师:我们看看陈家欣刚刚演绎的这位母亲有什么性格特点?你们读到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生:非常热心。仅仅是听说愚公一家要移山,就有了要帮助他们一家的想法。
师:还有呢?
生:为儿子着想的妈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她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话。
师:两句问话,都体现妈妈对儿子的尊重。这位热心助人的遗孀,教育她的孩子也要学会助人。所以,我们看到一个虽然才刚刚换牙,但是却非常阳光的小男孩。所以,我们班刚刚模拟情境的三位男孩子,还缺少一点童心,缺少一点投入表演的勇气。在语境里,也许这位小男孩会连说:好啊,好啊,我就去帮他们。这样,也许就和后面的“跳往助之”呼应起来了,也真实地还原了热心的阳光小男孩的形象。
师:所以说,智叟不如他们母子的?
生:不如他们热心助人。
生:不如他们不畏艰难。
生:不如他们信念坚定。
师:选几个词记笔记。
师:我们再看愚公的深深叹息后讲的话,再将智叟与愚公比一比:
生:智叟不如愚公考虑长远
生:愚公对人力是相信的。
生:他相信人类的繁衍生生不息,而山是不会增高加大的。
师: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智叟是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
生:愚公对移山有理性的思考,不是一时冲动的选择。
师:愚公是深谋远虑的。也就是说智叟只看到愚公个人的力量,而愚公呢?
生:愚公想到了子子孙孙的无穷无尽。家族的力量是坚强的后盾。
生:还有就是邻人帮助的力量。
师:愚公坚信人的力量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战胜大自然。
师:最后,“河曲智叟亡以应。”很显然,对于智叟是无话回答还是无法回答的选择,不言而喻。注意“亡”通“无”,是通假字,表示没有。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愚公和智叟面对同一挖山难题,一个是
生:一个是目标高远,一个是目光短浅。
生:一个是乐观面对,一个是嘲讽回避。
生:一个是信念坚定,一个是畏惧困难
师:现在你们觉得面对生活中类似的困难,用哪一种心态面对更容易成功啊?
生:乐观面对一切。
师:积极的心态有时可以打败一切。如果再有理性的规划、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行动,想不成功都难了。
师:现在你们再探讨一下,愚公还愚吗?智叟还智吗?
生:愚公不愚。我读到了一个坚持的愚公。
生:愚公他目光长远。
生:愚公挖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
生:愚公挖山不仅仅是造福自己,更是造福子孙后代。
师:不仅仅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还造福当地百姓。
那智叟还“智”吗?他除了目光短浅,对愚公也是极尽挖苦讽刺,还看到他?
生:畏惧困难
生:不知变通
生:自以为是
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最大的力量
生:游手好闲
生笑
师:“游手好闲”不妥,最多算是好管“闲”事。自己考虑不到,还嘲笑别人,还试图阻止别人做好事。
生:自私自利
师:我们读到了列子写语言的讽刺意味:智叟不智,愚公不愚,这叫反讽修辞。这样我们也更好理解文本中貌似贬义的愚者被尊之为“公”,貌似褒义的智者却被贬为“叟”。对比非常鲜明。
齐读老师的小结——
【屏显】
智叟自作聪明,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
他目光短浅,知难而退,
他无所作为,信口开河。
愚公大智若愚,
他思想坚定,执着移山
他眼光长远,坚持不懈
他意志坚强,日复一日
他无私奉献,造福百姓。
【屏显】
智叟的所谓“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智叟不智。
愚公的所谓“愚”,在于他看到子孙的力量,并身体力行,铲平大山。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光长远,愚公不愚。
师:作者反用其意,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衬托愚公的大智若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第五部分:愚公精神
师:愚公他们最终感动了天帝,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屏显】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生:山神听到了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愚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
师:如何放置的呢?
生:一座放到朔方的东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
师: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高山的阻隔了。再强调一下,古汉语中的“阴”,有特定的意思,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师:因此,愚公移山精神就是——
生:就是知难而上的精神。
生:就是坚定不移的精神。
生:就是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
生:就是面对质疑,面对反对,依然保持自我本色的精神。
师:同学们,关于“夸娥氏”,书下注释是大力神。可是,有人写了一篇《夸蛾氏——蚂蚁神》的文章,专门做了考证:在古代汉语中,“夸”者,大也,“娥”通“蛾”在古代是通假的,“蛾”者,蚁也。从字面上看,这是个大蚂蚁之神,但是,不管有多大,比之太行、王屋二山,也是极其渺小的。可就是这个渺小的蚂蚁,却有着伟大的力量,把愚公一家移不走的山给移走了。因此,也有人说,《愚公移山》是一首大蚂蚁移山精神的颂歌。
师:这样的精神已经不仅仅是愚公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为了长远的利益,坚决不畏难,不落后,不放弃。
师:愚公移山,家人赞同,智叟反对,对比鲜明。但终因目标一致,信念坚定,感动天帝,移走两山。除了对比,还有烘托。
【屏显】
烘托,指陪衬,使明显突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主要有三种:以物烘托人;以人烘托人;以物烘托物。
师:这里主要涉及前两种。写山的高大,一方面突出愚公移山之艰难,也烘托愚公形象的高大,这是以物烘托人。还有以人烘托人。
【屏显】
故事的结局是天帝命令夸娥氏两个儿子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生:不损害愚公形象。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说明愚公移山是大好事。
生:是深得民心的事。
师:也就是说,做好事就会有人助,有神助。的确,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最终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样的神话式结尾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起到了烘托作用。
同时,还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增强了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反复比较中揣摩对比写法之妙。在比较说话者的态度、说话时的神态与语气、说话的句式、说话的称呼中,体会到愚公与智叟,智叟与寡妇小孩精神境界的高下之分,也进一步体会到愚公精神万代传唱不息的深刻内涵。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希望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的火把,照亮我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