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遵义市〗海龙屯、杨粲墓

(2015-06-29 21:56:39)
标签:

遵义

播州土司

杨粲_杨应龙

海龙屯

国保

分类: 足迹/川渝黔滇藏
http://s15/mw690/001arLYIgy6TtHU5HT8be&690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刚刚在德国波恩开幕,不出意外的话,遵义海龙屯将与永顺土司遗址、唐崖土司遗址一起,以“中国土司遗产”的名义打包成为中国最新一处世界遗产。三月底时曾前去游览,此地处偏远,不过依靠公共交通的话也不是不可行。在遵义茅草铺客运站乘车到高坪,下车后步行至镇北,即可看到停在路边的前往海龙屯的中巴,车费9元,车次很少,上车时乘客已过半,却仍然等了至少一个小时。景区正处于开放前最后的完善阶段,并未正式开放。艰难的说服保安,得以进入一探。
http://s6/mw690/001arLYIgy6TtIaFoVLf5&690

播州,初设于唐贞观年间,唐末为南诏国攻占。太原人杨端应朝廷招募,组织民军收复,杨氏从此定居,继而形成地方势力。南宋嘉泰时,其13世孙杨粲袭职执掌播事,经营数十年,播州势力迅速强大,史称“播州盛世”。元明实行土司制度,杨氏辖地设为播州宣慰使司,为贵州四大土司之一。海龙屯即为播州土司所营造,位于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沟谷海拔940米,屯顶海拔1324米,屯内占地1.59平方公里。南宋宝祐五年(1257),蒙古大军由云南挥师东进伐宋,战火烧至播州西境,播州告急,朝廷派两府节使吕文德至播州部署防御,申报朝廷“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播州第15世土官杨文选择险峻的龙岩山构筑军事营垒“龙岩新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第29代土司杨应龙扩建龙岩屯关隘,屯驻重兵,六年后举兵反明。次年正月,朝廷任命四川总督李化龙并赐尚方宝剑统领15省24万步骑兵分八路进兵播州,遭顽强抵抗,李化龙下令“百道夹攻”,于六月六日凌晨破屯,海龙屯内木结构建筑尽毁,杨应龙自缢身亡,杨氏自唐以来在播州725年的世袭统治从此结束。万历二十九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播州改称遵义,辖地被分为遵义、平越二府。平定播州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平播之役”与“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并称“万历三大征”。
http://s5/mw690/001arLYIgy6TtI6GnkMb4&690

景区平面图,由东至西可划分为东部军事区、中部主体区和西部瓮城区三大片。
http://s4/mw690/001arLYIgy6TtHUHctRf3&690

遗产构成图,红色和绿色分别是遗产区和缓冲区。和申报成功之前的大运河各遗产点一样,海龙屯对申报结果信心满满,不仅设计好了土司遗产标志,各种介绍牌也皆按世遗标准建设。
http://s11/mw690/001arLYIgy6TtHUR78S7a&690

以下文字大多摘抄自介绍牌。铁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部山腰北侧,是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与东南侧铜柱关互为掎角之势。关坐南面北,其西、南两侧与城墙相连。门道拱门左右角柱上凿对称圆孔4个,表明关外曾设有吊桥。关顶有柱础石遗存,应建有城楼。
http://s15/mw690/001arLYIgy6TtHV3kbIfe&690

这城墙四百年前就是两个世界的分隔线。
http://s8/mw690/001arLYIgy6TtHVitsrb7&690

体量不大,但是很有感觉。保存现状,或者修旧如旧,才是此类文物最好的归宿。最反感那些重砌城墙、复建城楼的,活生生把真文物用钱砸成假古董。
http://s6/mw690/001arLYIgy6TtHVGFtH75&690

铁柱关到铜柱关之间的台地有多座民居建筑,看起来应该不是原址保护,不知是迁建还是按当地风格新建。
http://s16/mw690/001arLYIgy6TtHVRwvB6f&690

开阔的草地尽头便是城墙,再远是连绵的群山,更远则是被云雾遮住的未知。站在这里,才会明白什么叫做“山高皇帝远”
http://s5/mw690/001arLYIgy6TtHW99He54&690

铜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部山腰南侧,是由东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与东北侧铁柱关互为掎角之势。关坐北面南,其东、西两侧与城墙相连。灌顶存有柱础石1方,铺地石1块,应为关顶城楼遗迹。
http://s4/mw690/001arLYIgy6TtHWnv8Le3&690

铜柱关东侧城墙,此段城墙清晰放映了两种不同形制城墙的建造方式及其时代关系。位于外侧的城墙用豆腐块方正青石错缝砌筑,并以石灰作黏合剂,这一做法常见于各关及东部城墙等处;位于内侧的城墙用扁平的页岩平铺叠砌,向外一面留有加工的錾痕,这一做法常见于屯南北侧城墙、环“转山”城墙等处。
http://s3/mw690/001arLYIgy6TtHWAXey52&690

登屯古道,位于东部“一”字形城墙内侧,自铜柱、铁柱两关达于三十六步,现已发现古道路遗迹总长约96米,呈“之”字形曲折攀升。古道皆在山体基岩上凿成台阶,逐级高约0.6米,步跨1.2米,窄处仅0.5米宽。
http://s13/mw690/001arLYIgy6TtHWPZb60c&690

东部“一”字形城墙,建于海龙屯东部半山腰,自下而上一次连接铜柱关、铁柱关达于三十六步,全长676米。由于建于龙岩山的险要处,城墙不需围合已足以拒敌。城墙形态呈伸展的“一”字形,墙上仅开有铜柱、铁柱两关可通上下。
http://s13/mw690/001arLYIgy6TtHX4nIU2c&690

继续上行是歇马台,整个东部军事区共有三处此类休息平台。老省保碑就立在这里。
http://s13/mw690/001arLYIgy6TtHTWeWU7c&690

上行石阶开始陡峭,不过这只是到达三十六步之前的热身。
http://s15/mw690/001arLYIgy6TtIINdlcce&690

三十六步,就是这里了。层叠直上,通向云端。从照片来看,征服起来似乎也没有那么难吧?
http://s2/mw690/001arLYIgy6TtIIZGUN81&690

换个角度……以极其狼狈的姿势手脚并用,试图攀之,然而双手无处附着,双脚亦无法在湿滑的页岩上寻找到足够抵消我重力分量的摩擦力,每每攀爬直第三阶,就开始下滑,并且越想补救,下滑越快。往复折腾了半个小时以后,征服三十六步的努力终究还是宣告溃败。
http://s5/mw690/001arLYIgy6TtIJdpOY64&690

三十六步,俗称“天梯”,位于飞虎关前一段陡峭的山梁上,是登屯最险要的一段防线。以巨大条石砌筑成三十六级阶梯,两侧设护墙,整体坡度达30度,每级宽2.8米,高约0.5米,步跨约1.5米,极难攀登。
http://s4/mw690/001arLYIgy6TtIJm6JR93&690

幸而,景区在三十六步一侧开出一条便道,虽然绕了远路,但不至于让参观就此终止,算是官方外挂。过了这段防线,就是真的云里雾里了。
http://s15/mw690/001arLYIgy6TtIJuSdM4e&690

每个小景点都有一块这样的介绍牌。不仅有专业的文字介绍,同时附上全景照、细节照和出土文物照,甚至配有平立剖。为了申遗,也是拼了。海龙屯景区的介绍牌大概是我目前见过的最符合“考古遗址公园”感觉的介绍牌,反而我去过的大部分所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甚至压根没有介绍牌。
http://s9/mw690/001arLYIgy6TtIJF2Os08&690

飞龙关,位于龙岩山顶东北角,坐南向北,入关即进入屯内。该关较好的保存了明末平播之役后的战争废墟状态,馆内巨石散落,西北角一孤柱耸立,尽显历史沧桑。该关由北侧中部进入,东折后自南侧出关。
http://s2/mw690/001arLYIgy6TtIJSx7ba1&690

关顶额书“飞龙关”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重建题记,为杨应龙手书。
http://s6/mw690/001arLYIgy6TtIK1QFL05&690

入关,所见皆是坍圮的石材。倒是一面石雕花窗保存完好,非常惹眼。
http://s10/mw690/001arLYIgy6TtIK9eHLa9&690

带有波浪边缘的拱门残骸。
http://s10/mw690/001arLYIgy6TtIKlEgh09&690

飞龙关西侧紧邻深堑,称“杀人沟”。
http://s6/mw690/001arLYIgy6TtIKvjcV95&690

相隔十数米,就只能看清轮廓了。
http://s12/mw690/001arLYIgy6TtIKEhN90b&690

朝天关,位于飞龙关与飞凤关之间,坐西面东,是由飞龙关入屯后的又一重防御工事。关前筑平台,下临深渊,关南北两侧与城墙相接。关顶额书“朝天关”及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建题记,为杨应龙手书。
http://s13/mw690/001arLYIgy6TtIKQsgIfc&690

片层状的山体基岩,算是两关之间的天然石阶。
http://s8/mw690/001arLYIgy6TtIL0YBN47&690

飞凤关,俗称“五凤楼”,是东部军事区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入海龙屯的正门。坐南朝北,与朝天关紧邻,形成防御工事组合。
http://s8/mw690/001arLYIgy6TtIIznxB67&690

关内南侧设对称踏步可登临关顶。关外东、北、西三面以石墙围合成院落,院内分为两级台地,状如瓮城。北墙两侧各开一门,有台阶上下。
http://s8/mw690/001arLYIgy6TtKrvtOf57&690

院落内一片狼藉,似乎暂停在战争结束那一刻。
http://s2/mw690/001arLYIgy6TtINvhaV41&690

这块被罩起来的碑是什么?结合网络图片,肯定不是《严禁碑》原物。
http://s7/mw690/001arLYIgy6TtINH3Ke36&690

一旁立着杨应龙手书《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复制品。摘录原文如下:“夫龙岩囤者,为播南形胜之地也。吾先侯思处夷陬不可无备,因而修之,以为保障。易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吾先侯得之矣。今重缉之,以为子孙万世之基,保国之根本耳。然其地险要,非得其人,则不可使守也,予今设用守囤名役总管、总领把、总提都、书吏,各理事务,守衙小童、守仓户、打扫户,总旗、小旗、军士、苗军并住囤。医生、匠作、住持人等各有役次时刻,不可擅离,各给年貌号牌稽考,内无出关字样,徜若解取物件或告假下囤,赴总管厅乞牒照验,方许放行。运送口粮帮户,给有年貌号票,各带在身,执照进出,毋得阻滞。若官差取发物件人役,各关视验朱批帖文,毋得延缓。但恐亲临本囤,跟随一应人役,书房听点题单,预发龙凤关查照贴点进出,回日具守本封,缴原单及来往工匠人夫,但遇其进关者,龙凤关把总查审的实何项人后,给贴在身,各关验放,到囤,赴总管厅缴帖上名应役,役满工完,仍赴总管厅,告乞水帖出关验实放行,又到龙凤关将帖回缴。此乃禁地,庶有稽查,以防奸细,僣妄诈伪之徒,再无混冒,违者自于后开条款罪究,决不轻恕!”
http://s3/mw690/001arLYIgy6TtINTZF882&690

还有《平播记功碑》。查不到关于此碑的更多信息。
http://s4/mw690/001arLYIgy6TtIO7UFZ33&690

进入中部主体区,基本就是平地了,直奔新王宫遗址而去。
http://s12/mw690/001arLYIgy6TtIOhrn5db&690

新王宫城墙。
http://s6/mw690/001arLYIgy6TtIOwUgR55&690

新王宫遗址航空影像图。新王宫遗址建于屯顶西南侧的山梁上,是一组有城墙围合的大型建筑群遗址,总面积1.8公顷。考古工作揭示该遗址是集行政办公与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土司衙署建筑遗址,现存为明代遗存,平播之役期间(1600年)毁于大火。遗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建筑基址多坐西南面东北,建于因地形砌筑的多级台地上。由东北侧人口进入遗址,建筑分东、中、西三路并列排布,中路是土司行政办公场所,东、西两路及其它建筑以土司生活、休闲功能为主。各路建筑多呈院落状布局,具有主殿、庭院、两厢、倒座或前廊。遗存以体量巨大的石质构件、烧制精美的铺地砖、砌筑规整的墙砖为主,现已发现围墙、房址、道路、池沼、排水沟、灶台等遗存,并出土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品等文物。
http://s10/mw690/001arLYIgy6TtIOLAqld9&690

新王宫中路建筑是土司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是整个衙署区的核心。由前向后一次分布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等建筑基址,建于逐级抬升的多级台地上,辅以踏道、庭院、厢房等,形成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建筑群。其厅堂面阔五间,仪门面阔三间,合乎从三品官阶的礼仪规范。明代衙署建筑遗存上还叠压有改土归流后所建海潮寺部分遗存,包括下殿基址、大殿、须弥座等。
http://s3/mw690/001arLYIgy6TtIOVB7Q12&690

从这里一步步踏入历史的浓雾。
http://s12/mw690/001arLYIgy6TtIP76RB4b&690

大门(航空影像图中的F28)。柱础之侧有一座看上去年代不久的小佛龛。
http://s5/mw690/001arLYIgy6TtIPhDgM94&690

仪门(F25)。仪门之后是海潮寺大殿(F22)。海潮寺始建于1603年,也就是平播之战三年之后,现存大殿为清末遗存。
http://s5/mw690/001arLYIgy6TtIPsQYI14&690

建筑基址(F19)之上建起了木质的保护棚。
http://s8/mw690/001arLYIgy6TtIPEczde7&690

石材的颜色反映出考古发掘的深度。
http://s3/mw690/001arLYIgy6TtIPQ4Rcc2&690

水池(图中F9右侧),紧邻厨房(F9),池壁有进水孔和出水孔。
http://s13/mw690/001arLYIgy6TtINb1Pm6c&690

“水牢”(图中F9与F20之间)。其实是一处石砌拱券通道,用以构成上下立体交通。
http://s6/mw690/001arLYIgy6TtJ231nnd5&690

“三台星”(F17)。《叙功疏》载:六月初六日黎明,“酋自度不免,因抚膺顿足谓田氏曰:‘我今自焚死,断不落乱兵之手。’田氏牵衣号哭,酋捽去,入卧房将门钉闭,举火烧房,同爱妾周氏、何氏缢死。”吴广督兵入,田氏报酋情状,广令人“至后房,破门寻见酋尸,急出烈焰中。”“三台星”应该就是杨应龙自缢的“后房”。
http://s12/mw690/001arLYIgy6TtJ2f4eL6b&690

书房(F8)。出土过石质砚台和青铜象棋子。红布所包为“考古关键柱”。
http://s1/mw690/001arLYIgy6TtJ2o10Ib0&690

在高处看海潮寺大殿。这能见度真的无语了。杨应龙老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隔三差五的飘飘乎欲仙,换我早疯了,怪不得狂傲轻敌,错判大势,落得个自尽下场。
http://s7/mw690/001arLYIgy6TtJ2vfkq76&690

二堂(F2)。此为中路建筑之收尾,居中的长方形雕龙石榻据传为杨应龙的“宝座”,实际应是海潮寺供奉佛像的须弥座。
http://s10/mw690/001arLYIgy6TtJ2FIpPe9&690

建筑基址(F1)旁的一处水池。像是小型园林的组成部分。
http://s12/mw690/001arLYIgy6TtJ2RDjddb&690

府库(F10)。顾名思义,乃是土司储物之仓库。
http://s16/mw690/001arLYIgy6TtJ32HIHbf&690

天气太差,能见度低,地面湿滑,行进不便。虽然多了那么点意境,却大大影响了效率和兴致,只好放弃西部瓮城区,以及窑址、老王宫遗址、绣花楼、采石场等较偏远景点。这趟算是亏了,不过想想下午差点没赶上杨粲墓的开放时间,也算是合理取舍。大家来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天气晴好的话,不仅可以登上三十六步,还可以在高处眺望全貌。
http://s13/mw690/001arLYIgy6TtJ3elxq4c&690

上山下山同一条路,没想到下山的难度高了不少。心急了点,小摔一跤。
http://s16/mw690/001arLYIgy6TtJ3od0rdf&690

眼前的物体渐渐清晰,终于下穿云层,回到人间,头顶那些迷雾中的残垣断壁、旧碑废池、青苔老树,想想竟然有些不真实感。
http://s16/mw690/001arLYIgy6TtJ3MSuP1f&690

最后给个评价吧,海龙屯和早期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没法比含金量,但是鉴于挂靠在大运河名下的那么多水货遗产点本来连国保资格都没有,相比之下海龙屯还是不错的,于可看性,于文物价值,于历史见证,甚至于自然风景。
http://s4/mw690/001arLYIgy6TtJ3Zep5b3&690

这是上山的入口。
http://s9/mw690/001arLYIgy6TtJ4eo7608&690

回镇里的中巴极难等,索性步行。
http://s11/mw690/001arLYIgy6TtJ4s5R06a&690

沿公路向下走了几百米。原来这里才是景区正门,万事俱备,只欠名分。问了保安,说景区八月才正式开放,门票120元。
http://s11/mw690/001arLYIgy6TtKHOGM26a&690

好俊俏的一座穿斗式民居。
http://s7/mw690/001arLYIgy6TtJ1PI4m56&690

无车,无人,无尽头,却是彻底放松的一段路程。
http://s11/mw690/001arLYIgy6TtJEoewO0a&690

路上看到座马场,大概是有意配合海龙屯旅游开发而兴建。资料称海龙囤村、大桥村尚有养马城遗址,作为海龙屯“前关”之一,只是不知具体何处。据《平播全书》记载,养马城中有这样一幅石刻对联:“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真是霸气!可惜最终播亡,杨应龙自缢,时隔四十四年,元气大伤的明亦亡,朱由检自缢,真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http://s14/mw690/001arLYIgy6TtJEALGR9d&690

运气不错,来车了,载我呼啸而去。
http://s6/mw690/001arLYIgy6TtJEN58925&690

海龙屯遗址展示中心和景区大门还有两公里的距离。偶遇的第一眼还是比较惊艳的,有如绿色山谷中的木头盒子,低调而和谐。其实这建筑早已有之,本是败笔,只是刚刚完成了改造,算是整了容,对得起周围环境了。
http://s3/mw690/001arLYIgy6TtJF1cTE52&690

这就是往返高坪和海龙屯的绿色中巴。如果早上起的早,并且没有在等车过程中浪费太多时间的话,一天完全可以北上细逛海龙屯,接着回到市区参观遵义会议旧址,然后继续南下看看杨粲墓。杨粲墓交通还算方便,可乘龙坪、团溪方向的过路中巴,司机会停在一个视野很好的位置,下车就可以看到一公里外红色的杨粲墓院落围墙。
http://s1/mw690/001arLYIgy6TtJFbUty60&690

一座秀气的拱桥连接南北。拱桥之下,挤满化工泡沫的河水咆哮东去,已成为杨粲墓前的标志性景观。
http://s3/mw690/001arLYIgy6TtJFmc5s82&690

免费了,不过即使收费还是值得一看。
http://s12/mw690/001arLYIgy6TtJFxFRp3b&690

前面提过,杨粲是统治播州的杨氏家族的第13世,在播州历史上声名显赫。他以藩臣自居,为稳定西南克尽厥职,朝廷累赠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官终武翼大夫(其墓志为武节大夫),死后赐庙忠烈,封威毅候。
http://s16/mw690/001arLYIgy6TtJFIGT54f&690

雕刻当然是非常精美,只是内部不能拍照,让人郁闷。
http://s2/mw690/001arLYIgy6TtKU2FJD21&690

1972年,杨氏第15世杨文、第22世杨升、第23世杨纲和第25世杨爱四人的墓葬也被发现于高坪镇。杨文是杨粲之孙,其墓是一座同冢异穴的石室墓,封 土下三室并联,杨文居中,妻田氏居右。“杨文神道碑”断为三截,中截出于杨文墓前的填土中,下截和上截用作杨妻田氏墓的封门石,应是由于记载抗蒙事迹而被 毁。“杨文神道碑”的发现无论对于海龙屯的历史,还是宋蒙战争的历史,都是重大发现。海龙屯的前身“龙岩新城”,类似合川钓鱼城,其创建乃是宋蒙交战期间 国家意志的产物,而杨文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人。“钓鱼城遗址”早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是申报时间遥遥无期,突然觉得,还不如以“中国古代山地军 事城堡”的名义,来个大打包呢,或者干脆把那十三座城墙也加上,叫做“中国古代城防建筑”一起申遗,毕竟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名额限制太坑爹啊。
http://s2/mw690/001arLYIgy6TtKVmvwl3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