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康百万庄园“留余匾”的启示

(2006-07-10 07:28:08)
分类: 旅游
康百万庄园“留余匾”的启示
  此前多次到郑州出差,并不知道附近有个与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齐名的康百万庄园。今年6月中旬,在朋友带领下,我们来到巩义康店镇,参观了这个“中国民间小故宫”。
  康百万庄园距巩义市区4公里,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按“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的原则和“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设计思想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走进厚重的大宅门,穿过四五十米长的幽暗青石门洞,一个布局严谨、豪华雅致的庭院便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个康百万庄园分为五个院落,院院独立,又院院相通,能启能闭,启则浑然一体,闭则各成体系。那青砖灰瓦的窑楼,那雕梁画栋的院堂,无不透出巨贾豪宅的气度。听完讲解员介绍,参观了各处陈设景观,仿佛是阅读了一部纵横500年兴衰的史书。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康家鼎盛时期的富有,而是悬挂于主宅区首院过厅内那块镂刻着康家家训的《留余》匾。
  那匾长1.65米,宽0.75米,造型非常奇特,它的外观不是常见的矩形,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块缺口,看起来像是一本开卷的书,又像是一面招展的旗。讲解员说,这叫上留天,下留地。上留天,是指荣而思报,报效朝廷和国家;下留地,是指富而思济,救济贫众灾民;中心思想是训导子孙做事要留有余地。全匾共计174个字,除标题“留余”二字为篆书外,其余为字体流畅的行楷。匾文据说为清朝翰林牛暄撰写。匾文写道: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匾文体现了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的中庸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康家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凡事都留有余地。例如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廷捐赠白银100万两,被慈禧赐封“康百万”。在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济灾民等方面,康家舍得疏财,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恪守“留余”家训,康家前后富裕了12代,兴旺达400余年。鼎盛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谚“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里借的康家钱。”可为佐证。
  万事留有余地--细吟康家家训,深研康家发家史,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