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三代与最后一代
(2022-05-14 09:29:07)
富不三代与最后一代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富不过三代,这话可能是对的。在我认识的和从书本上了解的一些曾经富得不得了的富贵之家,超过三代的真的不是很多。远的不说,比如我户口所在地在巨鹿路上,那些漂亮的、厚重的、西班牙风格的独栋别墅(当然现在都是保护建筑了),有几栋是原住居民的后人在居住?恐怕早已不是当年的秦始皇了。
记得有一阵子,网上关于“富不过三代”还有不少种种解读。我没有参与,也不会去了解他们的什么解读;在我看来,是时势造英雄的;离开“时势”,就不会有什么英雄出现,没有“时”与“势”,分分钟就会把你打回原形。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时势”,“富不过一代”都很正常,更谈不上什么富二代了。因为有的在一代的晚年,就家到晚落了;但是专家一解读,就不正常。
事实上,不仅“富”不会过三代,我注意到,在艺术界里“艺”不过三代的,也是遍布古今。
比如:王羲之的儿子还是可以的,王献之的儿子就稍逊好几筹了吧!
比如:像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们的二代的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估计连个泡都没有冒过吧!
没有冒泡的如后来的荆浩、关仝、周文矩、曹仲玄等人的二代亦然;当然徐熙、黄荃的儿子是名不虚传的,但终没有传过三代。
后来的李成、范宽、董源、燕文贵、易元吉、高克明、马和之等名人的二代呢?当然郭熙、苏东坡、米芾等名手的二代也是可以追溯到的,但三代就名不见经传了。
后来的沈周、吕纪、唐伯虎、仇英、项子京、董其昌、周之冕、李流芳等大师们的二代呢?当然文徵明的儿辈也是在典有据的,三代后就没有什么大的名声了。
及至现代一些大师的后人们,二代后就逐渐式微了,有的在二代上就到此为止了,他们连毛笔都拿不稳,还谈什么三代!这并不是要批评他们不用功,而是时代不同了,只有时势才能造出英雄来。如果当年傅抱石没遇着郭沫若,可能他就是个著名的画家而已;如果齐白石没遇着陈衡恪、徐悲鸿,可能他也许就是北京城里的著名的画师兼木匠罢了。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这都是才气、运气、天时地利人和使然,所以,恐怕缺一个都不能成为“艺二代”的。
我有时候常和同事们聊天说:是谁不能强一辈子、能一辈子;不要看不起认何人,也不要因公事去得罪一个人;比自己强的人,我们去尊重他们;比自己弱的人,工作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我们去尊敬他们。不要在任何时候间去盛气凌人,趾高气扬;也不要认为,自己了不得起,不求人。事实上“不求人”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你不可能自己爬到龙华殡仪馆吧,最后还是要人推你入炉的,不要人帮忙,不行吧!。
一个人在得势的时候,必须要想到失势的时候。
想到那些曾经对我盛气凌人,趾高气扬领导,如今已是风烛残年,十分痛苦:那个说“不给你分房子,影响你的前程,影响三代的人”如今已是命在旦夕,晚年凄凉。我曾对他们说:何必呢?抬头不见低头见,能帮人家就帮一下,不能帮也不必那么凶巴巴的干什么!再过几年等你退下来了,就会后悔了。当然,他们后不后悔都无济于事,而我仍然是无欲则刚,无官一身轻;没有仇敌,更无宿敌。
权力在手的,要放下权力,用“人”话说去话,而不是用官腔去训示;据已经发生的一些事件来说,多数都是因说话高人一等,而把矛盾激化,产生严重后果的事,屡见不鲜。不要动不动就拿人家的后代说事,一人做事一人当,古代里的古人也是这么说的。
“富贵”和“艺事”那么好的东西,都弄不到三代,还谈其它什么百年后的事。好像真的还能到活500年似的。如是。诗曰:
东风吹
何必常说谁怕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活最忌瞎吊吹。
2022年5月13日午后仲敬干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