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河在哪里死于大海

(2010-01-02 10:44:37)
标签:

黄河

陈先发

齐国

鲁国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古人描写黄河的诗句非常之多,最为精彩的当属王之涣和李白: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后,由宋至清,诗人层出不穷,但“黄河诗句”却未能有超越之作,直到现代诗人伊沙和陈先发的出现。
 
    伊沙的《车过黄河》:“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流远”
    陈先发的《黄河史》:“源头哭着,一路奔下来,在鲁国境内死于大海。”
 
    这两句诗,令黄河大为增色,且不让古人专美于前。如抛去背后的意义不说,单就字面而言,我尤其偏爱陈先发的这句。但是非常遗憾,他的这句诗存在一个常识性错误,是关于黄河入海口的问题。
 
    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因为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这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自然的原因。最早的黄河河道,在《尚书·禹贡》中有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也就是说,古黄河水过洛汭之后,在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向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处,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漳水,又北过大陆泽,最后在今天津市东南部流入大海。
 
    黄河的第一次改道,有史可查的是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郦道元的《水经·河水注》中有如下记载:“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固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清朝沿革地理学开山经师胡渭据此解释说:“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对比《禹贡》可以看出,黄河的这次改道自宿胥口开始,向东北流至今河南滑县东北,然后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转向东,经高唐县南,又折向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然后下折,在今河北沧州黄骅市东流入大海。这次改道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的边界应该是在今天津静海县与河北沧州青县、黄骅市一带,今天的天津市大部分在燕国境内,今天的河北沧州黄骅市属齐国的领地。所以,黄河在西周时期,准确说是在公元前602年以前,是在燕国境内(接近燕、齐边界的地方)入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02年以后,一直到西汉末年,公元11年以前,始终都是在齐国境内入海。顺便说一下,今天的黄河入海口是山东省东营市,春秋战国时期也属于齐国的领地。
 
    所以,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今天的情况来看,黄河都不可能是“在鲁国境内死于大海”。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泰山、曲阜一带;而齐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占据了今山东北部、东部等大面积土地。换句话说,山东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两个国家,齐和鲁,而其临海的一面基本上都是齐国的领地。那么,即使陈先发这句诗的意思仅仅是指,黄河在山东境内流入大海,也应改成:“源头哭着,一路奔下来,在齐国境内死于大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