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何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将人分成君子与小人,又把君子细分为知者与仁者。故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说。此说出自《论语》,前两句更是广为传诵。然而,后人对这段话的理解多流于表面,最普遍的翻译竟然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喜欢动,仁德的人喜欢静。聪明的人乐观,仁德的人长寿。”典型的望文生义。
我个人认为,理解这句话,首先用弄清:何谓知者?何谓仁者?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之知,乃明智之智,是为大智慧,非为小聪明。知者便是那些对自己、对人生、对人性有着足够的了解和领悟的人,并且因智慧而超脱;仁者,古人常说:仁者无敌。何谓仁?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为本心之德,仁者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遵从天理,讲求仁义,道德高尚之人。此说后被朱熹等理学家曲解为:“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大谬。所谓天理,所谓道德,乃自然法则尔。要存天理,先存人欲,否则,人欲已灭,人性何存?
因此,我将这段话解读为:因智慧而超脱的人像流动的水一样快乐;讲求仁义,道德高尚的人像沉静的山一样恒久。
此外,古人云:“北人跑马,南人行船。”实际情况亦是如此:西、北多山,北人性格如山,故北方出仁者;东、南多水,南人性格如水,故南方出知者。仁义之人可成就丰功伟业,或为王,或为圣;智慧之人基本上大隐于市,或逸士,或高人。故此,千年以降,王气在北,民气在南。
虽然在孔子的思想里,他更推崇乐山的仁者(仁是孔子的主导思想)。但其实仁者、知者并无高下之别,就像自然界的山与水从无争胜之心,且互为映衬,共成山水。知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
2007.5.29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新解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在“红学界”的解释有十一种之多,让人喷饭之余,也不能不感叹“红学家”们想象力之丰富。与此类似,《论语》里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让无数闲来无事的“国学家”们找到了用武之地,众口纷纭一口事,一家言成百家言。
俗话说:乱世出英毫,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乱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如此乱锅中不分上一杯羹岂不可惜?于是,我将前人之述,列而观之,发现大家的分歧基本落在句中的“女子”身上。有将女子,解作妇女的;有将女子,拆解为女和子的;有将女解作汝的;有将女子解作未成年的女孩子的;有将女子解作侍妾或奴婢的……花样百出,不一而足。
我觉得问题的重点并不应落在对“女子”的解释上面,而应落在“女子和小人”的关系上。如果大家都将“女子与小人”看成是并列关系,那么再怎么解释,也难脱歧视女性的嫌疑。其实,此句中的“女子和小人”并非并列关系,“女子”应是主语,“唯”做只有解,“女子与小人”是表条件的状语,后面的“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意味着当某某条件满足时,会出现的结果。
因此,孔子的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只有当女子和小人在一起的时候,(女子)才会变得难以相处,亲近她们,她们就会无礼,疏远她们,她们就会报怨。”可见,问题并不出在女人身上,女人是不是无礼,是不是心怀怨恨,是不是恃宠而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她们和什么样的男人在一起,近君子则淑女,近小人则泼妇。
2007.8.9
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里,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如今,幼、长且不去说它,单说这“老”,我每每在街头看见行将就木的老人,悲悯之外,更觉恐惧。远远望去,世上的老人全都一个样儿——老!走近一瞧,还有个形影不离的伙伴——病!老,意味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衰退;老,意味着肤如沟壑,齿秃发落,面目可憎;老,意味着百病缠身,苟延残喘,终日与药为伍;老,意味着性格乖戾,思想陈旧,与任何新鲜事物不能相融……老眼昏花、老谋深算、老态龙钟、老奸巨滑、老气横秋、老于世故、老弱病残、老年痴呆……老是如此可怕,让人敬而远之,让人望而生畏。当然,也有大彻大悟如老庄者,也有返朴归真如老顽童者,只是难觅,万中无一。
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令多少英雄唏嘘不已;一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又让多少美人潸然泪下。
哀莫大于心老,可我终归也有老的一天。
2007.9.3
孔子对《周易》的态度
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广为人知的两句话,一句出自《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另一句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自此经圣人钦点,《周易》方得登堂入室,由占筮之书,升级成“经”。
可后一句明明是司马迁的创作,经后世学者考证,《易传》也并非孔子所作,何况孔子早就说过自己:“述而不作”。
那么,第一句总该是孔子亲口所述吧,恐怕也未必,提到这句话,不得不说一下《论语》的版本问题。
经历过秦朝焚书坑儒之后,《论语》到了西汉时期出现了3个版本,为《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鲁论语》20篇,在鲁地学者中传习;《齐论语》22篇,比《鲁论语》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在齐地学者中传习;《古论语》21篇,是西汉前期的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其字为战国古文。这三个版本的《论语》大同而小异,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有一定的不同。现今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语》和《古论语》整理而成,《齐论语》在汉魏时期失传。2017年1月,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简里发现了失传约1800年的《齐论语》,目前还在释读中。
了解了《论语》的版本,再来看这句话:
《古论语》中的记载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鲁论语》中的记载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古论语》中这句话里写的是“易”字;《鲁论语》中这句话里写的是“亦”字。一字之差,意义天壤之别。《古论语》说的是学《易》,《鲁论语》说的只是“学”。究竟何者为真,何者为传抄过程中的纰漏,不得而知。
不过《周易》毕竟是占筮之书,上乘殷商时期的巫术,主要用途是占卜吉凶。那么孔子对于巫术、占卜的真实态度,我觉得应该是《论语·述而》中的这句:“子不语怪、力、乱、神。”
所以,大家都认为孔子喜《易》,晚年时给《易》高度评价,真实情况是否如此,亦未可知。
2017.7
附:黑格尔谈孔子和《论语》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即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不出色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很现实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更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选自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Vorlesungen ű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商务印书馆,贺麟译本
黑格尔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批评可谓严厉,但事实确实如此,孔子的道德观不过是一种常识罢了,尊尊教诲的都是一些朴素的道理。既没有思想上的独创性,也没有哲学上的思辨精神。除了被后世统治者拿来加强统治以外,没有太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