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统音乐治疗理论
一、乐药同源
(一)声、音、乐
声音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成分,是大气结构的特有形式。远古,先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认识,对自然印象不断描述、模仿,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音乐,找到了音乐形成的自然规律,逐渐形成了音节、调式、律制;并且在将声音逐步发展为优美的音乐的同时,建立了音乐与自然界基本物质的最初联系。
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直是分别使用的。如古汉语中,把声、音、乐分为三个层次。
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的说法:“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máo),谓之乐。”
“声”泛指一切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
“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
“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的“乐”,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
(二)远古乐药同源
(1)构字同源
根据考证,在上古,乐、药二字同源,此二字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即
樂
藥
药是从乐得声,这说明先人很早就认识到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
(2)乐理医理同源
古代的乐理、医理均建立在中国哲学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五行学说在战国秦汉之际成为各学术领域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渗入到音乐与医学领域。
古人将五音形成的不同意象与五行相配属,形象地描述了:
徵音躁急动悸像火的特性,
羽音悠远像水的特性,
宫音浑厚温和像土的特性,
商音凄切悲怅像金的特性,
角音清脆激扬像木的特性,
从而在这些观念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了一种抽象的联系。中医学引用五行学说等方法将人体结构和自然现象一一配属,借以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演变,并指导医疗实践。
五行归类就是将自然界和人、音声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归纳概括为五大类。
五行
五方
五季
五味
五色
五脏
五腑
五官
情志
五音
五畜
五声
木:
南
春
酸
青
肝
胆
目
怒
角
鸡
呼
火:
西
夏
苦
赤
心
小肠
舌
喜
徵
猪
笑
土:
中
长夏
甘
黄
脾
胃
口
思
宫
牛
歌
金:
东
秋
辛
白
肺
大肠
鼻
悲
商
羊
哭
水:
北
冬
咸
黑
肾
膀胱
耳
恐
羽
马
呻
(3)用途同源
由于远古时代的音乐渗透在许许多多角落里,并同各种具体的人类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原始的音乐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在古人的眼里,音乐与治疗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歌舞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具有调治之功.
音乐治疗的方法在古代确实被中国医家视作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音乐与阴阳五行
(一)古代乐律
人们习惯将音乐称作五音六律,五音指的是音阶,六律指的是音乐的律制。
五音,是古人对五声阶名的称谓。
音阶是在一定的调式中,按音高次序排列的一组音。五音分别称作宫、商、角、徵、羽,在古代与我们现代发音大致相同,“gōng、shāng、jué(gé)、zhǐ、yǚ”,声音由低到高排列成五声音阶,即首调唱名的“do、re、me、so、la”。
五音是古代音乐的基本音。西周中晚期的编钟,总音域已达三个八度,各钟发音序列基本上按此排列,那个时候音阶、律制已经渐臻齐备。
随着音乐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用统一的名称来称呼不同乐器的各个音高时,就出现了音名、律名体系。
律,在古代指的是律管,后来作为测量音高的方法。
在音乐发展中,律管的数目和长度有了一定的比例,逐渐形成了十二律,古人说:“律和声”(《尚书·舜典》),指的是用律来调节和规范声音的高低。
古人将一个八度划分为十二部分,称作十二律。而我们常说六律,并不说十二律,这是因为奇数各律称为“阳律”,偶数各律称为“阴吕”,简而称之为“六律”,分别是:
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钟吕
蕤(ruí)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五音只是表示乐音的相对音高,十二律则是乐音的绝对音高。五种音阶的五个调式,用十二律式来定音,可行六十调。
v
十
二 律 与 西
洋 音 名 对
应
v
十二律名
相当于现代音名
v
第一律
黄钟
C
v
第二律
大吕
#C(bD)
v
第三律
太簇
D
v
第四律
夹钟
#D(bE)
v
第五律
姑洗
E
v
第六律
钟吕
F
v
第七律
蕤宾
#F(bG)
v
第八律
林钟
G
v
第九律
夷则
#G(bA)
v
第十律
南吕
A
v
第十一律
无射
#A(bB)
v
第十二律
应钟
B
(二)五音五行五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在五行体系中,不同物质可以相互匹配。
五音分别与五脏相通,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
五脏是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五脏藏精、藏气、藏神的功能早在《内经》中已阐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灵枢·卫气》)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音声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概括对立统一关系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在一定的范围内,阴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古人运用阴阳来分析相关事物的对立属性及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并把握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规律。
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医学特点的阴阳学说。
诸凡人体之禀赋、结构、功能以及疾病之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等莫不有阴阳之分,并以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等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自然与人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联系,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属性,因此:
凡属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阳的范畴;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
凡属于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阴的范畴;将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音乐的形成以及反映的阴阳的思想,是先人对自然的感受和认识。《吕氏春秋》中说:“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下一上,合而成章。”阴阳的消长变化是音乐的根本所在,
五行和阴阳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通常人们说“阴阳五行”。“行”可以解释为“动”,代表事物运动发展的特征。古人将五音配属于阴阳五行的哲学范畴中,不仅是为单纯音阶制定,而是将音乐、人、自然都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运动着的整体,这是传统音乐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三、音乐与脏气情志
(一)音乐情志互动
1.乐由情生
传统音乐理论认为,音乐产生于人的思想感情,而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的变动,则是受客观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感情激动起来,就表现为“声”(包括乐音和噪音),这种声互相应和,其变化有一定规律的成为“音”(乐音),把音按照一定组织演奏起来,再加上舞蹈,就成为“乐”(音乐歌舞)。
2.以善为美
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美学方面,要求以善为准则。孔子曾提出“善”和“美”是音乐美学准则。
3.畅志移情
中医学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将养身和养性紧紧结合在一起,强调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修身养性的前提。也就是说在传统观念中健康的内容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古代早就有“仁者寿”的说法。为什么注重道德修养,人可以获得健康?因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性情安定,气血调和,各种生理活动可以按正常规律进行,诚如孔子所说“大德必得其寿”。
音乐兼有养身养性的功用。在传统音乐的“乐与人和”的观念中,“和”的实现,也是为了成就社会人生的和谐统一,是成就包括家庭、亲友、朋辈、婚姻、上下级、同级等在内的和谐关系,带有浓重的社会伦理色彩。
传统音乐讲究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传统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淡虚无的法则同出一辙。“恬淡虚无”本是道家的思想,植根于老庄的理论体系,一直是养生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代程履新曾注解说:“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逐;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可见恬淡虚无的根本目的,是“臻于自然”。这种思想并不是远离社会,“超尘出世”,而是一种通过施乐使人的性情归于安和,精神安宁,身心健康的措施。
(二)音乐脏气互动
春秋时期,秦国著名医家医和开始将音乐“和”的法则引入到音乐治疗学的范畴中,来说明音乐对生理状态的影响。
古人认为,音小不过分细,音大不过分粗,才能谐和万物,谐和才能完成美好的音乐。谐和的声音进入耳朵藏于心底,心就安定快乐,音太细人心不满足,音太粗人心受不住,就会产生疾病。
历史上,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对音乐养生防疾都十分推崇。
音乐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气血调和
中医学把阴阳的相对协调、和谐视作是健康的标志,而疾病的发生及病理过程,就是因某种原因所导致的阴阳失去平衡。阴阳失衡是传统医学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高度概括。
人与自然、人体自身都处于一个相协调的阴阳平衡的整体中。自然环境、社会因素、体内各种物质、心志情绪,其阴阳平衡的关系一旦受到破坏,就很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从而危害人体。例如:自然界的六种气:风、寒、暑、湿、燥、热(火),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成为致病因素;气血、津液为人体之基本物质,如若运行失常,津液停滞则为痰湿,血溢脉外则成瘀血。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如若太过,超过生理活动范围,亦能致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传统音乐疗法促进人体阴阳平衡,立足点是将人体与自然界联系,《素问》中说:“道在于一,一者何?天也。使吾身脏腑之气,与天地运行之气,合为一也。能一者不病,不能一者病”。主要精神是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音乐治疗是促进人体的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并与宇宙自然的阴阳变化相统一。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音乐追求,是平和、典雅、玄远、温厚的境界,即乐于人和。
2.气机升降有序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机体阴阳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阳主升而阴主降,阳主出而阴主入,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无不通过阴阳的升降出入而实现。
音乐促进阴阳平衡,在于音乐成分促使气的升降出入有序,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功能更为顺利,气血的关系更为协调,血脉正常运行。血能载气,气能生血,从而使机体处于旺盛的生命状态。
3.脏腑相音
从传统乐疗的角度上讲,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与脏腑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这一认识基于五行生克规律。如前所述,《内经》以五行生克来统一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五音之间的关系。按照这个规律,一脏之病可以用所属之音治之。
如:
肝属木,禀性条达疏畅。角调使人消除忧郁,解除痛楚,安然入寐。
心属火,有蒸腾热烈的气氛。徵调欢快、轻松,可以通调血脉,抖擞精神,对气虚的病证尤为适宜。
脾属土,土性敦厚,万物赖土以承载,赖土以生化,所以古人认为脾能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气血生化之源。宫音谐和温厚,助脾健运,旺盛食欲。
肺属金,具有清肃之性,以降为顺。商音铿锵肃劲,善治躁怒。
肾属水,水性滋润,有寒凉、闭藏、下行的特性。肾主藏精,对脏腑有滋养、濡润的作用。羽音柔和,有助肾之妙用。
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脏腑接受音乐的调理,是诸因素的综合作用,这种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是依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脏腑的偏盛偏衰、五行生克规律而产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