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票房谁做主?是影院选择了影片?还是观众选择了影片?一直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肯定,在这个贺岁却也有了疑惑。
“周六影院前十名票房成绩均超50万,11名到50名的成绩在31万到50万区间,51名到100名成绩在31万至24.8万区间,101名到200名成绩在24.8万至17.4万区间,201名到300名成绩在17.4万至14.7万区间,301名到500名成绩在14.7万至10.2万区间”以至于有朋友跟我说,周六票房低于10万的影城经理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第300名周六票房15万。什么概念?12月首周第300名周(七天)票房才36万,令人咋舌。
影院票房火了,影片票房呢?泰囧(3.6亿)和十二生肖(2.14亿)独大,大上海(2200万)和血滴子(2700万)炮灰。如果大上海不在档期上挤走泰囧,如果一代宗师还在18号上映。一周5部大片起,结果会如何?诶,毕竟泰囧提了,一代宗师延了。提了的火了,延了的未知。泰囧是赌赢了,也许“赌”字不恰当。大上海是没空间了。
用某位友人的话说,年末影城冲业绩的时候,谁都不敢赌。有两部质量不错的片子在前面冲着,谁敢去赌第三部。在排片的意义上,影院选择了影片。
为什么上周会很多人来看电影。奔着影片来的,并不是习惯使然。没有人会料到票房会这么好,多少让大家有些意外。多少人是奔着泰囧来的,多少人是奔着十二生肖来的,多少人是奔着大上海血滴子来的?票房的结果并不能反映观众原始的意愿。也许想看十二生肖的看了泰囧,想看泰囧的看了大上海,想看大上海的看了十二生肖,在那个点,选择了能看的影片。但观众确实是被这些影片吸引过来的,也许想看泰囧的会多一些,但笔者更愿意相信是这个点,来看什么都值是主因。
不是说影片质量好,宣传也不错,就一定会有好票房。“先机”和“强一点”,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抢先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泰囧的宣发像推倒了骨诺牌,并不见得力道有多大,但推倒骨诺牌的就是他。泰囧上映的点也并没看好,当时少年派还是那么咄咄逼人。
贺岁档的意外源自《1942》的纸老虎,不是吗?如果可以重来,炮灰的又将是谁?总是会有那么多意外,大魔术师是部喜剧,大上海是部爱情片,一个年初,一个年末。
2012年的贺岁有点意外,意外的是影院爆棚了,电影小年变成了过大年。2013年近了,2013年的繁荣,又可以预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