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电影都看了,另一部关于“吃”的影片就网上看吧,左口袋和右口袋都掏没了,再看下去我就真得考虑吃的问题了。
《少年派》看完后没感觉,《1942》看完后也没感觉。哪个更好些,我个人认为是《少年派》。《少年派》说一个人的事,《1942》说的是一群人的事。《少年派》教我们遇难了能怎么办?相信自己,相信主,要有希望。《1942》让我们无奈,让我们消沉,让我们等死,死是一种解脱。
你是对一群人感兴趣呢?还是对一个人感兴趣?我看一个人的故事,他是其他人。我看一群人的故事,我是这群人。看其他人看的是热闹,看自己看的是悲哀。
《1942》很不幸,碰上了《少年派》。《1942》想看,《少年派》也想看,看完后就有了对比。热闹和反省中,众人选择了热闹。
如果《1942》不是冯小刚拍的,你还看吗?谁知道1942是个啥,发生了些啥事?饥荒说的是哪一次?我们知道饥荒是要死人的,看电影是让我们亲历饥荒,还是让我们看“那个时代,财主也会一无所有。”看电影的人都是财主,东家,少东家、大少爷、大小姐的。先给予再夺去,才会让观众感觉到痛。你家平白无故就进来了贼,杀人越货的,看着解气。小故事讲的精彩,大故事讲的不着边际。一个包袱一个包袱的抛出来,热闹没看到,同情没了着力点。只看到冯导在那讲:“1942年河南闹灾年,大家去逃荒。到处在打战,我们去何方。死了爹和娘,吃光了米,吃光了柴。卖了妻,卖了女,财主家的也逃荒。”
如果《少年派》不是李安拍的,你还看吗?李安没冯小刚那么有名,主人公还是个印度人,那是外片。大家说好看咱才去看。
李安的故事讲的很含蓄,冯导的故事讲的很直接。李安的故事里是有信仰的,有幻想的。冯导的故事是灰色的,是绝望的,是无奈的。诶,何必提那糟心的事。吃的问题,就在那一年。仨故事,一部发生在国外,一部发生在1942年,一部说的是鸿门宴。你喜欢哪一部?热闹的还是糟心的。
我心目中的灾荒,大伙在吃土,大伙在挖树根。地里旱的没了庄稼,到处是跳着的是蚂蚱,蚂蚱也能吃啊。天上飞的是飞机,地上走的是兵匪。饥荒不能惹上政治,逃荒的路就是棋盘,咱就是那棋子。
《1942》不那么好看,但也值得起那张影票钱,也许是期望太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