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影行业发展之困】头痛医头,国有体制
(2012-11-20 09:52:33)
标签:
行业困惑杂谈 |
影院的困惑
影院在分账的事情上不困惑,困惑的是发行,困惑的是院线。
环顾分账历史:
计划经济时代,中影统购统销,没有分账一说;
80年代拷贝结算机制,70%上缴中影,30%留省公司。利润分配“二八原则”20%上缴省财政,80%再建设;
90年代进入市场机制,制片:发行:放映 分账 35:17:48,片方拿到33%-35%(开始上缴专资和税8.3%);
2002年,张艺谋《英雄》提高分账比例40%,国产片分账比例提高到37%左右;
《十面埋伏》提高到41%;《满城尽带黄金甲》42%,《金陵十三钗》45%
影院的困惑是到嘴的肉飞了,日子怎么过。
影院的最大困惑是一次性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发行的困惑
电影行业的发行有三个环节:
传统的发行方:中影、华夏、华谊、博纳等;
中间数字发行方:中影数字;
院线发行方:院线
片方的日子不好过,要提高分成点。这提高的点从哪里来?发行出,发行谁出?从院线出。上面的分析指出,最近几年放映的提点还高了,挤占的都是院线的利润。
提点,反应最激烈的必定是院线。院线首当其冲,影院随后,院线是影院的发言人,院线也有自己的利益。
制片的困惑
中国的制片业是困惑的。影片的收益不确定,影片成本投入大,票房回收周期长,这是制片的困惑。
票房走过的环节过多,“影院-院线-中影数字-发行-片方”。走完这一圈,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多。
设备商的困惑
设备商的困惑是影院设备更新周期长,账期长。
影院整体毛利不高,一次性投入又很大,设备基本采用全资购买,普通单厅设备投入百万左右,投资回报周期长,一次性采购后基本不更新或少更新。
解决方式,后文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