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听到某某影片在海外市场多么火的流言,想起时光网的一篇文章,翻翻故纸堆,做个简单摘录。海外市场的海市蜃楼是好莱坞给自己海外市场的命名,我们自己的未成熟工业何尝不是?也许连海市蜃楼都不是。
(以下内容均属摘录)
2011,收成不好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卖埠的情势,跟十年前相比,看起来正在发生令人沮丧的超级大逆转。
●东南亚缩水
首先看看华语电影长期的后花园——东南亚市场:截止到2011年九月底,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影市共有19部中国影片上映、合计产生票房2400万美元,而2010年全年则有36部上映,合计票房4000万美元,尽管还有未知的一个季度,但以平均数核算,“缩水”毋庸置疑。
http://s3/middle/3fc5d7e3tb42bf50abde2&690
垫底的《让子弹飞》和《赵氏孤儿》这样的“纯种”中国电影在大马显然不够受欢迎
新马市场是香港影人苦心经营了数十年之久的大后方,此间的“中国电影”,实则都是港味浓厚的合拍影片(反证是《让子弹飞》和《赵氏孤儿》在大马的票房分别只有3万和9千美元,而《非诚勿扰2》在新加坡则是8千美元)。所以,如果没有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CEPA协议下的强力融合,考察传统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出口”,这块市场几乎也是空白。
http://s5/middle/3fc5d7e3tf09b7ba14fb4&690
●北美跳水
而把视线转向00年代大概念的“华语电影”攻下的最重要阵地——北美市场:从年初到现在,《叶问2》《我知女人心》《刀见笑》《战国》《南京!南京!》《建党伟业》《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大武生》《全球热恋》先后在美国上映,票房收入仅仅从1万到20万美元不等(而讲中国故事的美国电影《雪花密扇》也只收获了134万),合计票房不到280万,甚至连《英雄》一片的零头都赶不上。实际上,从缔造票房奇迹的亿元级的《卧虎藏龙》开始,这样的歉收已经持续多年,《英雄》是《卧》的对折,不过也还是5000万级,之后则是1000万级的《功夫》和《十面埋伏》,再到600万级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惟有2400万的《霍元甲》是一次仅有的“反弹”)。而其他在这十年来登陆北美的二十余部影片,其以“万美元”为单位的票房数字,几乎都是个位和两位数。
http://s1/middle/3fc5d7e3tb42bfae315d0&690
●法日韩低迷
这条高台跳水一般的下降曲线也在另外三个重要的中国电影出口市场——日本、法国和韩国——继续上演:首先看日本,在《赤壁》两部曲创下了傲人的105亿日元的纪录之后,其后继者们的表现只能用极度低迷来形容,今年已经上映的12部中国电影中,只有《锦衣卫》约1000万日元的成绩略值一提,而其余11部影片几乎都只在艺术院线进行点映,票房数字根本没有纳入日本电影产业的统计体系之中。
法国方面,四月《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票房为20万人次,堪称近年来最漂亮一役,然而比起03年《英雄》的62万、05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创纪录的72万,甚至是06年文艺小片《三峡好人》的17万,这一数字立刻显得黯淡,更何况另外两部上映的影片完全没有进入商业院线。
http://s7/middle/3fc5d7e3tb42bfc455bb6&690
欧洲市场对中国电影的引进越来越迟缓
法国媒体和观众普遍认可的《叶问》等影片都只发行了DVD
而考察与法国一样同以入场观影人次统计票房的韩国,即便抛开通吃东亚三国的《赤壁》(上下集分别在韩国得到了158和271万人次)也会发现,2007、08年《黄金甲》和《见龙卸甲》的百万人次,已经下滑到2010年《狄仁杰》《孔子》的三四十万,而今年在韩成绩最出众的《精武风云:陈真》,则更是大踏步地跌到只有12万人次(而与《精》格局类似的《倩女幽魂》和《新少林寺》,观影人次更是可怜的6.6和4.5万)。
http://s13/middle/3fc5d7e3tb42bfdf97c6c&690
以往被韩国接受的“港产”类型也不再吃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