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尽瞎琢磨,写段小文记录琢磨的事情。
怎样才是现代的影院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投资公司进入这个行业,将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怎样的规则和机会?
从影院投资的角度,大家一窝蜂的去追地段,抬物价,拍脑袋决定胜过冷静分析。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也做投资回报预算啊,其实投资回报预算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哄领导,骗自己。因为指标来的都很空,这个行业才发展了多少年,等你做了影院后去回头慢慢分析这些指标是否合适,多数时候你会突然发现相去甚远。蛮目做投资,蛮目圈地,初始阶段也许瞎猫碰死耗子的机会大些,以后怎么办呢。逐渐趋于理性,稳打稳做,才是不死路。
从影院用人角度来说,现在的影城经理更像是一个看门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要不出问题,随着影片走就是了。有好片,票房高。片不好,票房低。所以影院经理的角色也注定是一个高危职业,新官上任,票房成绩不好,开。几个月内新影城换几任影城经理的现象屡见不鲜。不懂行的投资人只要结果,不管过程。求利润,求结果,结果只能是短视,忽略长期利益,短打短干。精明一些的经理,总是有先活下来的方式方法。
说了投资人,再说影城经理本身。有的影城经理也诚然操蛋,一张利嘴哄住投资人,经常以专家身份来强势紧逼。矛盾就发生在,总部和终端影城的关系处理上。总部不能干涉影城排片,总部不能干涉影城营销活动,总部不能给影城下营销指标。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总部不了解各地方状况;影城的票房军令状是我签的,你要管,责任你来背;排片是需要经验的,我比你们更了解影城市场”对冲结果下来,就是一切妥协,总部人员也诚然难做,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反向追究。这样的战争对抗,时有发生,院线同行的你们是否也会碰到。
那投资人、投资公司该怎样去管呢?自己不懂这行,现在在做这行,怎样做呢?简单的办法就是求结果,定指标。但指标和结果从哪儿来?拍脑袋的办法总不能老用,就需要数据支持。怎样去考核一个影城,除了年终指标,还应该考核哪些呢?怎样进行过程监督呢?有的公司不分巨细,以周为单位,以月为单位来监督,以票房、人次、卖品占比、上座率等等指标来考核。但单能做到这点也算难能可贵,意思还是管了。哪种方式是科学的方式呢?该怎样定指标,对投资人,对影城经理,对影城市场经理都是一个考虑,拍脑门的方式,OUT了。
说了这么许多,发现我们需要数据支持。现在的影城,现在的影院投资公司,对数据应用有多少呢,不说大数据,自身数据利用率又怎样呢?什么是经验,经验就是把握了规律,影院消费是种习惯性消费,自然有其规律可循。怎样快速的获得经验,数据统计分析是个科学的方法。行业数据的应用才刚开始,把握好自己的经验数据,从数据中寻求消费习惯,从数据中寻求方向,从数据中寻找指标,从数据中获得高效。
诚然初起步,自身始做起。没人分析数据,就先收集好自己的数据。
加载中,请稍候......